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請用白話文解釋其中涵義。

 

壹、翻譯文:

【寫書法最重要第一是得到用筆的巧妙,第二是認識章法韻勢,第三才是結構間架,這三方面都能具備兼有,則寫書法必有所成就。如果單守著其中單一方面,其他方面沒得著要領,就不能得到書法上的成就。】

貳、用筆    指筆法、筆意神采,非僅指筆法而已。

參、識勢  並非指筆勢,而是指整體作品的大勢佈局,及由勢引申出來的意趣。

勢是點畫之間和字和字之間都存在【勢】的關連,表示點畫在運動中所形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如:和諧統一、氣息貫通、生動活潑等。

【得勢】是褒揚書家作品的說法,【取勢】是書法主要的基本功。凡結構及章法中的疏密緊、驟散、峻嚴緊湊;開闊飄逸等無不是其具體表現。

參、書論同證

關於用筆是第一首要之務,此點,在歷代書論都有如此說法,趙孟頫就提出:【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觀點。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目前日本已經出版了《薦季直表》墨跡。有興趣者,可以在坊間找到。歷代各種書編所見《鍾繇書法集》全是拓本,僅有《薦季直表》在清末留下照片,如今尚存真跡照片本可以觀看。

 

刻本

 

  19860401c  

 

  鍾繇是楷書早期的代表性的書家。張懷瓘《書斷》評曰︰「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孫過庭《書譜》說︰「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推崇備至。鍾繇字元常,魏國初為相,明帝時進封定陵侯,遷太傅,人稱鍾太傅,乃魏國重臣。黃初二年八月,鍾繇上表魏文帝曹丕,言漢建安之初曹操出兵關東時,曾用山陽太守關內侯季直之計,「剋期成功,不差分毫」。曹操曾「賞以封爵,授以劇郡」。季直為官清廉,罷任後,竟至衣食不充。故鍾繇向曹丕建議,復俾季直一州,一則念其舊勳,二則野不遺賢。這就是《薦季直表》的緣起。

  鍾繇的書跡,歷代所傳者有《宣示表》、《賀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白騎》、《還示》諸帖,但全是刻本,墨跡唯《薦季直表》一件,其珍貴自不待言。

   《薦季直表》墨跡紙本,約高12.6CM,長40.4CM。正書,十九行,墨色沉厚如漆。卷上有大量的藏家印記,著名者有貞觀、淳化、宣和內府、米芾、賈似道、陸行直、高士奇、清宮內府等等。卷用黃色宋錦包首,碧色漢玉插籤,上鐫「乾隆御賞鍾繇薦季直表真蹟」小隸書。引首為乾隆御題「法書鼻祖」四大字,押御書長方印。題籤亦乾隆手筆,為「鍾繇薦季直表真蹟長春書屋珍秘無上神品」十八字。卷後有元陸行直等三家、明吳寬、文徵明等八家、清高宗等二家題跋。據此,可知此卷迭經唐李世民、宋趙光義、趙佶、趙構等內廷收藏,宋末歸權相賈似道,入元歸陸行直,明季歸沈石田,復入無錫華氏真賞齋。後為官場中有勢力者迫取,籍入內府,成為宮中乾隆長春書屋中的巨寶。

此帖北宋大觀單刻本、淳化秘閣續帖、戲魚堂帖等亦曾刻之。明嘉靖

華氏真賞齋刻本、明萬曆鬱崗齋帖、乾隆《三希堂法帖》置此卷為第一。

 

 

三 國步艱難 迭遭厄運

《薦季直表》寫於黃初二年八月,即公元221年,距今1765年。《薦季直表》的流傳,必有許多曲折動人的故事,乾隆戊辰立夏日﹝1748年3月﹞御題中說︰「經今千數百年之久,紙墨尚完好不渝」。光緒六年庚辰﹝1880﹞夏,霍邱壯陶閣主裴景福聞嶽雪樓有鍾繇墨跡,請賜一見而被婉拒。光緒二十六年﹝1900﹞孔氏經辦鹽務虧空,不得已求售家藏字畫償債,裴遂決意收購嶽雪樓藏品。裴景福遂託孔氏親友斡旋,以六千金代價將三卷購下。裴在粵東,於民國元年﹝1912﹞刊刻《壯陶閣法帖》三十六卷,後又增續帖十二卷、補遺一卷,規模宏大。這卷《薦季直表》,即置第一。民國十三年﹝1924﹞,裴又輯《壯陶閣書畫錄》一書,卷首亦錄此卷。不久,裴宅一傭工得知《薦季直表》珍貴,竟然竊去。裴發現鎮宅之寶不翼而飛,急報官大索。傭工懼,將此卷以油紙包裹,埋入土中。裴索年餘,一無所得,寢食不安,遂聲明不再追究竊者責任,能出真蹟者重賞。及掘出,整卷已糜爛至不可收拾。一件偉大的藝術品,一件流傳了一千七百年的國寶,一件在中國書法史上發生過廣泛影響的法書,一件在無數次天災人禍中得以幸存的文物,由于一個人的愚蠢和貪婪,不幸永遠地毀滅了。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這真令人翹首問蒼天︰何至於此!何至於此!

 約二十五年前,王壯弘先生購得一部《壯陶閣法帖》初拓本,乃裴氏舊物。他逐一檢閱,發現某冊中夾有照片一幀,初不經意,及仔細審閱,不覺大喜過望。

  原來這張照片,所攝的竟是鍾繇【薦季直表 】真跡照片如下:

 

攝影術傳入我國,約在清代末期,慈禧太后的遺影可作一證。當時相機巨大笨重,用的是大鏡頭、大底片,故效果非常清晰。裴氏的藏品,有些曾交上海有正書局影印出版,如《淨土詞》即為其一,而影印前必需攝影。可謂是「下真蹟一等」時必在民國十三年《薦季直表》被竊之前。至王壯弘先生購得此照,差不多已經半個世紀了。王壯弘先生得此照片,視同供璧,小心地保存起來。文革中他集藏散失殆盡,唯這幅照片完整無損地保存了下來。

1984年12月,上海書法雜誌欲覓名作印年曆附頁上,壯弘先生出此照,遂第一次公開於讀者之前。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顏真卿的書法師承、創作

壹、    時代背景

一、前人遺風

唐初歐陽詢與虞世南是隋唐大家,繼承北碑與王羲之筆法,形成初唐規範。其後褚遂良以王羲之行書入楷,頗得王羲之變化之能。盛唐時李邕以行入楷,筆力一新,以行楷入碑。李陽冰稱為書中仙手。

二、顏真卿是繼東晉王羲之之後,變革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大書家。

貳、    家世生平

一、  顏真卿(709年-785年),祖籍琅琊臨沂孝悌里(今山東省費縣方城諸滿村)。父母雙系皆為數世的善書家,學有家傳。

二.    肅宗即位,拜顏真卿為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參、    師承

一、    師承家學:顏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的第五代孫子。父顏惟貞,任太子文學。少時貧乏紙筆,以黃土掃墻,習學書字。繼承他祖先顏之推、顏師古之筆運法則。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以學藝稱,尤工訓詁,善於碑额陽文篆書。顏真卿學之,以其家學篆法入楷書。也與北碑有些關係,看顏師古的【等茲寺碑】有北碑形式,及其篆額可參一二。

二、    曾學習褚遂良書法。特別是【伊闕佛龕碑】與顏真卿有相似之處。

三、    35歲曾學筆法於張旭:天寶二年(743年)前去洛陽訪張旭,師事二年多,獲其筆法之妙。寫下心得【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肆、    書法藝術觀.

一、創新變革:

他的書藝包容篆籀筆意,又有北碑拙樸嚴正之風,一掃秀潤清雅的書法遺風,創造了大氣磅薄;雄厚剛健的顏體風格,無論筆法、結體、章法、都進行全面變革,是書史上的一次重大創新。豐肥而雄強,打破初唐承襲風氣,改瘦勁為渾厚,變拘謹為率意。其行書在王羲之之外另創闢蹊徑,渾厚瀟灑,一洗二王遒媚柔美之風。。

二、影響後代:

晚唐柳公權、宋蘇軾、蔡襄、明董其昌、清劉鏞、錢灃、何紹基等。

三、顏體楷書雖突破前人規範,但宋大書家米芾批評顏真卿【無平淡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丑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

伍、書法作品

一生作品有早期、晚期之分:50歲以後形成剛勁、雄渾的顯著風格。他的大字楷書尤為雄健,書品與人品貼合,情志意緒與書法形式高度融合,產生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人與書俱為後世傳頌。

、楷書

  【多寶塔碑】、【東方朔畫像贊】、【大唐中興頌】、【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元結碑】、【顏家廟碑】等。越老越圓渾沈著,結體採「外實內虛」,即內空間大。與唐朝楷書的風格大大異其趣,其雄渾磅礡的氣勢,大放異彩。

1早期的多寶塔與東方朔贊筆法方峻、轉處有折,顏體風格並不明顯。   

 2. 62歲寫麻姑仙壇記用筆易方為圓,轉處用轉、橫輕豎重,豎劃帶弧形,巧用藏鋒與中鋒,強化提按節奏; 結體端正對稱、中心空舒、筆劃厚重以顯宽宏,其正面取勢的特點十分突出。 

3. 晚期的告身墨跡與顏家廟碑,更為成熟老辣,運筆雄杰,形體更趨森嚴樸拙,字距緊湊,布局茂密,整體莊重正大的氣象更達頂峰。

二、   行書

1.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在【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的極端悲憤的情況下,縱筆直書的【祭子姪文稿】被元鮮于樞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2.  劉中使帖:感情奔放,筆鋒剛鍵挺拔,被米芾贊之【神彩艷發,龍蛇生動】。

3.  爭坐位帖:矜怒之氣,發於內而行於筆端,全篇一氣訶成,米芾贊之【字相連屬,詭異飛動】,評之為【顏書第一】。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陽詢生於557年(南朝敬帝太平二年),陳朝大司空歐陽頠孫。13歲時,父歐陽紇任陳朝廣州刺史舉兵反陳,失敗被殺,全家受株連。歐陽詢幸免於難被父舊友中書令江總收養,督教經史書法。

歐體指唐歐陽詢的楷書體,但事實上指【九成宮醴泉銘】的字體,因為歐陽詢除了【九成宮醴泉銘】及

化度寺塔銘外,其他碑字體與之大不同,皆顯清勁秀健,勁險方厲、稜角如矛戟。

 

壹、九成宮醴泉銘碑與化度寺碑

76 歲的歐陽詢奉敇命為唐太宗書寫,故特參考虞世南筆法(王羲之之七代孫智永所傳筆法),除他原有的剛勁挺拔外,轉變為稍帶溫雅方正,高華莊重,氣象森嚴的不朽傑作。他以南北朝時代北碑的方筆,稍帶入王羲之等東晋筆法,帶動了南帖北碑筆法上的融和。用筆以方為主,以圓為輔,於崚削處有秀潤停蓄之態。如「化度寺邕禪師碑」最為明顯。


貳、歐體以瘦硬險勁為主體風格

歐陽詢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楷書筆意險崚,參差疏密得體,字形略長,以險勁為其特長,森森然如武庫矛戟。 ~_,H5Y @\7}0 &_‑wD T.g&rj0歐字以雄強為主,瘦硬,意态精密俊逸,其後寫的「虞恭公溫彥博碑」及「皇甫誕碑」過於險勁,骨力外露,缺少溫潤之色,此乃歐陽詢本人貫用之筆法本色。結體特色為「緊結」、為「縱緊」。

唐人評謂:「歐書如草裡蛇驚、雲裡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元趙孟頫評謂:「清勁秀健,古今一人。」清劉墉謂:「難將棱角取豐神,渤海神仙自有真,枉捉許多犀象管,刀圭誤卻後來人。」他指出學歐字體容易呆板,成為滯筆,不可不慎。

參、歐體傳世碑帖

一、常見歐書碑刻有:

九成宮醴泉銘》:楷書,是歐陽詢的代表作,學歐書多以此為範本,魏徵撰文,唐大宗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立碑。書法嚴謹峭勁,不取姿嵋之態。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也稱《溫彥博碑》:楷書,書此碑文時,已80高齡。唐大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

皇甫誕碑》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 公皇甫府 君之碑》,也稱《 皇甫 君碑》:楷書,是歐陽詢年輕時的作品,無立碑年月,碑藏於陝西西安

化度寺塔銘》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楷書,是歐陽詢得意的作品,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立。

二、其他行書有墨跡有:

【卜商讀書帖】、【張翰帖】、【度尚帖】、【仲尼夢奠帖】等。莫書有【千字文】。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 1950年後, 每十年都有很大的變化,
以台灣論就要寫不少
,
以大陸論, 更是寫不完
,
以日. 韓及世界論也是有得寫
,
以台灣論,1950年以前
,
他們少有古人碑帖, 少有師可傳, 故少有變化
,
富家望及學究才有學習的機會
,
, 因日本統治, 日人的書法思潮也帶動台灣的書法走向
.
1950
年後, 有很多的外省書法名家來台, 不但親自傳授, 也帶來不少碑帖
,
使台灣的書法增加了許多的學習機會
,
使台灣書法進步朝多方面的發展
,
台灣的宣紙製造也有很大的進步, 而今, 宣紙已成了另一種的創作藝術了
,
在書體上的擴展也很大
,
以往篆隸楷行草, 書家所涉及的,僅限於很少的書體
,
現在, 書體如同百花開放, 單是楷書就數十體, 其他就數不清了
,
變化非常迅速, 1960年的顏柳楷書, 漸而歐褚楷書, 現在是鍾王. 智永. 魏碑楷書自由開放的時代, 各體都有人寫
,
近年來, 草書盛行, 有人狂草, 有人獨鍾明代草書, 再加以個人的創作特色
,
近十年內, 許多人加上清人的碑學色彩, 變化之大, 比以往卅年還要多
,
另外, 以往, 台北學書法最盛, 居台灣的領導地位
,
現在, 學書者以中部為盛
,
尤其是彰化地區, 更是後勢看好
,
許多書法才人都由彰化出現
,
有後來居上的現象
,
大致以書法的盛行而言
,
書法的重心已由台灣的北部, 逐漸轉向中南部了
.
至於大陸, 不僅書多, 新發現多, 書法學府多, 書法理論多
,
書法報多, 創作多, 變化大, 無論什麼都要多
,
要看書法真蹟只好一個一個跑到大陸去看
,
要看石窟和碑林也要去大陸看
,
台灣在書學上, 只好向大陸看齊
,
最近的書法學流, 明顯的向大陸靠近了
,
許多新盛起的書家, 已漸有大陸的風格

實在寫不完, 論日韓及各國, 也都大有變化
,
不再多寫,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人教書法多年, 對歷代典故, 熟悉甚多,
關於歷代把人品與書法作品相對並論的言論相當多
,
這與皇帝為了政治上的君臣倫理有密切的關係
,
最明顯的例子是顏真卿
,
他的字歷代被尊稱為, 忠義的代表
,
因為他的一生, 都全奉獻在忠君愛國上面
,
他寫的最為出名的, 還不是楷書, 而是行書---[ 祭姪文稿
]
不僅他寫的時候, 將胸中的激昂高亢, 義憤填膺, 躍然於紙上
,
下筆毫無修飾的表現他的功力與氣度
,
特別是他的兄長 顏杲卿和姪子都為國而死
,
慘狀非常, 還有賊臣遠觀不救
,
真卿他雖平定安祿山之亂
,
, 至終, 年老七十幾歲, 還被皇帝派去說服一叛臣
,
落到被害死的命運
,
皇帝不得不, 加封侯位, 所以歷代歷皇帝最 喜歡歌頌這類人物
.
第二例子, 是柳公權, 也是硬骨子, 字硬人也硬
,
也是忠臣不貳的代表
,
他以[ 人正則字正 ] 來勸唐穆宗
,
被穆宗稱贊
.
古來, 以此為傳訓, 一朝一朝都以此相傳, 人人奉為圭臬
,
, 有的像蔡京. 趙孟頫和王鐸就是例外的例子
,
蔡京本應是南宋書法高手, 南宋四大家的[ 蘇黃米蔡
]
本是指蔡京, 但因為他為人所不恥, 後人改為蔡襄
,
趙孟頫是南宋王孫, 歸蒙古人的臣子
,
被同族人輕視, 被趙孟堅罵得好慘
,
但蒙古皇帝重用
,
雖然有明一代書畫鑑賞大師董其昌說

他是王羲之後五百年的最高手,
但也被評為軟骨子, 沒骨氣, 太俗, 太媚
,
另一位王鐸, 是明末禮部尚書, 降清之後
,
也被輕看
,
但他的字, 是何其剛強, 他的行草被日本稱為草聖
,
有許多人說, 字如其人
,
如字亂則心亂, 字淨則心也淨
,
這話, 有時是成立的
,
但有時人不可貌相, 有人面目清秀, 卻賊頭賊腦
,
同樣, 字也未必如其人其心.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柳公權比顏年青69歲,兼具歐、顏二人筆法風格,
筆劃中柳字較近歐,僅少數似顏。
但柳字之獨創性強烈,
把柳字看成顏字,實在太離譜了吧!

. 顏柳二人筆法相似處

1.
豎鉤, 如寸、等、宗等字,很接近顏。
2.
努鉤的下半部,如勾、內、引等字即是。
2.
辶部和捺的部份,很接近顏的筆法。
3.
上點、左點、帶鉤點、帶挑點,很接近顏。
4.
短撇,很接近顏。
5.
挑筆, 如以字,很接近顏。
6.
寶蓋的橫勾,如宮、守等字,很接近顏。

二、二人筆法不同之處

柳受歐與顏的影響是明顯的,
柳字重在骨,而顏字是豐筋。
柳入筆大都不蠶頭, 但晚年顏字多蠶頭。
瘦勁爽利、斬釘截鐵、沈著痛快。
筆法有自己獨創的橫頓收筆、挑筆、橫折點、努鉤、橫折鉤。

顏字宽博莊偉, 拙樸嚴正、中心舒展、氣勢宽宏。
分三階段
早期多寶塔和東方朔贊碑,筆法方峻,轉筆用折。
中期麻姑仙壇寫於62歲,用筆易方為圓,
橫輕豎重,豎劃帶弧形,巧用藏鋒和中鋒。
晚期告身帖和顏家廟碑,用筆雄厚(是顏字最粗厚的線條)
端正拙樸。

三、二人在結構上差異甚為明顯

若有人看不出其不同,是因不熟其二人結構耳。
柳字結構中心甚為緊湊,緊鬆的變化甚強,
造成疏密、虛實、黑白、聚散的對比和相互烘托,
外形高低伸縮、儀態豐富,頗有情致,
時而矮扁,時而挺拔如嚴美奇異建築。
歪斜線條傾度大,誇張奇異,效果強烈。
經常超乎唐楷尺度,變化分明,
與唐楷相比較,自成格局,
是頗具創造性的傑出創作。

顏字分三時期
早期結構稍具欹側變化。
中期結體方正宽宏,左右對稱,中心舒展。
晚期是線條粗厚,空白狹窄,布局茂密,字距緊奏。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年多前(2003年)我在中國醫藥大學的校園的演講題目是:【書法與太極的相通性】。正與你的題目正好吻合,書法與太極在意境上的的相似處,概述如下:

一. 在鬆與靜上相等同的追求

太極拳求鬆靜自然、鬆柔導引,而書法的最基本開始於鬆和靜,以鬆入靜,以靜而入定,而有所獲。

王羲之云:【書之氣 必達乎於道,同混天之理,望之惟逸,發之惟靜,敬之法也,書妙盡矣。】

二. 在氣、逸、道這一面的追求相接近

王羲之云:【書之氣 必達乎於道,同混天之理,望之惟逸,發之惟靜,敬之法也,書妙盡矣。】

項穆云:【未書之先,定志以帥其氣,將書之時,養氣以充其志。】

三、 在拙樸上的追求相近

老子曰: 既雕既拙,復歸於樸, 大巧若拙。唐姜夔:【與其工也寧拙...】

明末書法大師 傅山(青主)說:【寧拙毋巧,寧醜毋媚。】

四、 書法追求道, 乃至於太極

明書法理論家郝經說:【從技入於道,凡有所書,神祕不測。
盡得自然之造化,不復有筆墨,惟神在意而已。.....沈著痛
快,圓熟混成,萬象生筆端,一畫立太極】

我是書法家,也是太極拳教練,是中國醫藥學院太極拳研究社的創立教練。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輕字】這詞正是曾國藩的原字,

因為清朝寫楷書,從清初書法大家王文治以後
一路重肥厚線條,如劉鏞即是。
清字重碑派而輕帖派,
清朝是碑學的復興,
但反面來說, 卻是帖學的落末。

有清一朝,是明代的反面革新,
當明代書法在帖學走到極致,難有發展之時,
正逢,清學者重視考證學,
經拿起古碑文細細考證後,
就喜歡又認真地學起篆隸,以致,
從鄧石如以後,篆隸都寫得厚重,
連帶著,連楷行草也喜歡寫得重而實。

這就是曾國藩期勉寫字, 不可輕薄的原因。

二、輕靈用筆才是書法的傳承主流

輕功才是王羲之傳承下來的功夫,
但清人重視沈厚雄強,
把字當志氣和為人來看,
這是清人時代性的潮流,
其實,王羲之重【逸】,
王羲之云:【書之氣 必達乎於道,同混天之理,
望之惟逸,發之惟靜,敬之法也,書妙盡矣。】

帖學重視輕靈用筆,而碑學強調沈澀用筆,
這也就是為什麼,清朝人中少有人把行草書寫得好的原因。

三、曾國藩推薦的碑文都是剛毅重骨的字

顏字之《郭家廟》、
柳字之《瑯琊碑》、玄秘塔碑》,
都是剛字,
但反看歷史上最尊崇的二位超級大師
王羲之、鍾繇卻是以柔中帶骨為傳承的榜樣。


顏柳是唐代革新名書家,
歷代王朝都喜大臣要忠君愛國,
也鼓吹大臣要寫一些忠直剛烈的字,
期盼臣子要有不屈不撓,不當二臣的精神,
顏真卿也果真寧死不屈,
死了還被唐朝皇帝封為魯公,大家尊他為顏魯公。
字與個性雖有關係,但也非是必然。

四、書法乃純藝術, 並非真完全是【字如其人】

其實, 歷史上最講字如其人的, 是少數,
如顏真卿之忠正梗直, 不屈不撓,
柳公權之剛正不阿,
徐渭之天才與 狂野不覊,
孫中山之宽厚大氣,
岳飛之剛勇骨氣,
李白之天才橫逸, 瀟散自若,

但乃有太多的人是看不出其性格的,
如篆書和隸書, 之敦厚文雅幾乎不可能表現狂野之氣,
楷書也幾乎不可能表現草書的飄逸風格,
草書也無法表現楷書的嚴勵端莊形的氣質,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書法的結構分析
至古以來雖有許多說法,
如歐陽詢結構三十六法"
結構八十四法、
黃自元楷書結構九十二法"等等。
但這些說法都太老舊古板,
缺乏理論上的統一性和規律性。
對此,我將其分類為五個變化度, 如下
1. 緊鬆合度與變化:
左緊右鬆、上緊下鬆、中緊旁鬆等等。
2. 重量平衡與變化:
短則輕,長則重,鬆輕而緊重,細輕而粗重。
在最後一二筆劃中,使之重量平衡,
成為最後完美的結束。
3. 不平等分割與空間移動性:
這是藝術性變化能力的表現。
這種奇妙變化的作用,出自於書家的靈思反應,
如田、中等字,其中方格內的空間,
就可以有不平等的分割,
以顯出緊鬆聚散的變化。
隨機變化,趣味無窮,
我稱之為【空間移動】。
4. 橫勢、豎勢和側勢的交叉變化:
一字中有有主橫勢的,有主豎勢的,
更有一字中有同時橫勢和豎勢並存的,
或豎勢與側勢交叉並存的,
或橫勢與側交叉並存的。
5. 參差變化:
當一字中有二片或三片時,
必然會互相參差而不交疊,
也不會留下太多的空白。
時而留白多,時而少,
與上述之空間移動有關。
二、線條藝術是書法的特質
在國畫中也有所發揮,
近日林懷民將草書的線條放入舞蹈中,
被各界人士所稱羨。
他採用了草書的流動形式,發揮草書中的高藝術品味,
其實,只要多學草書,融會貫通,
自然可以發揚肢體美學上有所創新與發展,
無論任何舞藝或武藝皆可。
甚至達到另一番境地。


三、書法如何科學性呢?
近二十多年來,大陸對書法的理論研究頗深,
台灣只能企仰之高遠,且望塵莫及,
藝術本來就是非理性,只能研究之,闡述之,
使之有所發展、推論、歸類分析,
但書法終究是藝術,
焉能科學化呢?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