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的千字文現存至少有關中本和真跡本的不同差異,我今只討論其真跡本與蘭亭帖的相似相近處。雖歷代將《蘭亭帖》摹本視為曠世書法聖品,近乎神化,但仍有多人疑《蘭亭帖》疑為智永所著作,然亦無損於王羲之「書聖」地位。
壹、多人將蘭亭帖疑為偽作
一、南宋姜夔率先質疑:「梁武收右軍帖二百七十餘軸,當時惟言《黃庭》
《樂毅》《告誓》,何為不及《蘭亭》?】
二、清末廣東書家李文田斷言「文尚難信,何有文於字」他認為,晉人書法不
應脫離漢魏隸書,所以《蘭亭序》不可能是王羲之書。
三、1965郭沫若在《文物》第六期上發麥《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
偽》一文指出,《蘭亭序》不僅從書法上來講有問題,就是從文章上來講
也有問題。
四、1965年7月8日 毛澤東致函郭沫若,就《蘭亭序》引起的不同看法作出指
示:「筆墨官司,有比無好。」
五、此後啟功、李長路、章士釗、高二適等名家都對《蘭亭序》真偽問題的
公開論辯,雙方各執其理,這就是著名的「蘭亭論辨」。
傳言高二適先生頗用意氣,有「何來鼠子敢跳梁,蘭亭依舊屬姓王」一句
回擊郭沫若。然迄於今日,由《蘭亭序》引發的疑案,仍聚訟紛紜,難有
定論。
貳、辨證論述
關於《 蘭亭序》一文真偽,基於下列事實: 一、東晉至初唐200餘年間未列於古文名篇
王羲之的《蘭亭序》,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但為什麼此前晉文最完備之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未見此文。兩位六朝文專家許槤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評注讀本》也不選此文。其次梁武帝所收王羲之書帖二百七十餘軸,也沒有《蘭亭序》在內。《東晉至初唐200餘年間,《蘭亭序》未見著錄,與此文地位殊不相稱。
二、《蘭亭序》與《臨河序》文字上有異
《臨河序》之名見《世說新語》的南朝梁人劉(峻)孝標的注文。郭沫若認為《臨河序》文可信,《蘭亭序》文不可信。《蘭亭序》與《臨河序》文字上有異,主要有兩點不同: 1.文中,增「夫人之相與」以下述王羲之情懷襟抱之167字; 2.文末,無「右將軍太原孫丞公等二十六人」以下40字。此外,文中有兩處改易,語序亦略有不同。 《臨河序》文末40字為《蘭亭序》所無,「注家有刪節右軍文集之理,無增添右軍文集之理」。據此,李文田斷然否定《蘭亭序》出自王羲之之手。 3.蘭亭之會乃仿金谷之會,序文亦擬石祟《金谷序》。《臨河序》、《金谷序》內容篇幅「相應」,而《蘭亭序》、《金谷序》文次結構「不相合」,故所增文字「必隋唐間人知晉人喜述老莊而妄增之」。
4.郭沫若認為考證《蘭亭序》之依托者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郭氏認為:「智永很會做文章,不僅《蘭亭序》的『修短隨化,終期於無』很合乎『禪師』的口吻,就其時代來說也正相適應。」至於智永所增文字之「胎盤」,則為《金谷序》中「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一語。
三、《蘭亭序》書體字跡考證
1. 清李文田從書體上否定定武《蘭亭》為王羲之筆跡:「東晉前書,與漢魏隸
書相似。時代為之,不得作梁陳以後體也。」
他認為晉人書法,應不脫漢魏隸書面貌,故世無《蘭亭序》書。結論曰:
「文尚難信,何有於字?」(《定武(蘭亭跋)》。
2. 1965年郭沫若:「天下的晉書都必然是隸書體」「《蘭亭序》的筆法和
唐以後的楷書是一致的」就字跡論。
王羲之書筆勢雄強多柔和少,而蘭亭法帖字跡相當嫵媚多雄強不足。就筆意
論。晉書須有隸書筆意,而蘭亭法帖被稱為行書的最高峰,已脫隸書筆
意,王羲之是隸書時代的人,怎麼能把隸書筆意丟盡呢?
3. 郭沫若說,陳代知名大書法家智永,其用筆結構和《蘭亭序》書法完全是一
個體系。可以直截了當地說,今存神龍本墨跡就是《蘭亭序》的真本了。這
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贊同郭說有啟功、宗白華等人,反對者
有章士釗、高二適等人。
參、蘭亭帖與智永真蹟千字文筆法相通處
一、露鋒與疾澀彈勁用筆
輕刷用筆、以意帶勁,著重強調彈挑、提頓與鉤帶的彈動筆法。運筆勢速大膽明快,充分顯示其疾勢澀勁之內功已達化境。智永千字文的速度感與露鋒起筆是歷代帖中少有的睿智與大膽,這說明了他的功力與高明。其流暢書風與蘭亭帖毫無差別。在表現上蘭亭帖之用筆比較慢一些耳。
二、以筆腹收筆:
在收筆的地方以筆腹輕壓比起露鋒反而比較省時。智永千文大量的露鋒起筆,帶給欣賞者飈風爽快的感覺與效果,多數的直畫和橫畫以圓筆收筆適當的調和了畫面,以圓潤來掩避鋒芒。在蘭亭時因恭敬書寫,速度稍緩,筆法乃同於筆腹快收鋒鋩,這相似於隸書筆鋒的快收筆法。
三、方圓轉折並用:
在橫折筆法中轉折並用,大處用轉,小處用折。智永在高速動作時採大量的折筆,且刻意加重,呈現緩疾變動的視覺效果。而蘭亭帖亦同,只是效果稍緩和。
四、映帶充分表現:
智永千字文在起筆與連筆的牽絲上表露其才能到極至,表現出字的血脈。運筆務求勢能多,曲轉多,韻意盛,旋律鼓蕩、姿態豐盈達至妙境。其映帶效果與蘭亭帖無異。
五、劇烈提按變化:
對於千字文的劇烈提按的彈動用筆能力,筆意極為盡興。米芾說:「雖氣骨清健,大小相雜。如貴胄偏性,方循繩墨,忽越規矩。」蘇軾評:「永禪師欲存王氏典型以為百家法祖,故舉用舊法,非不能出心意、求變態也,然其意已逸於繩墨之外矣!」以上指出其意筆靈動,揮毫極為盡興,才有如此表現。此在蘭亭帖中也有自然表顯。
六、用筆扁側:
在筆法上智永扁側用筆,末端又適度發揮煞車作用,筆調動靜分明,表露其輕靈功夫的熟透境界。在蘭亭帖未嘗不是如此。 如下圖:
七、柔中帶剛,雄強峻挺:
智永用筆圓潤流暢,骨氣雄強,尤其是為小字,更能發揮其快利豪爽的特長。其靈快飛動、圓轉連緜,毫無僵化緊黏抖動的拘拌,玩賞奇絕妙境迷人非凡,超逸優游,流動飛舞、行雲流水的境界。在蘭亭帖中也可見此長處。
以上七點本人大部份參酌松風閣書法電子報第19期度 魚 先生的說法,但與之有很大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