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王羲之晚期書法風格

一、崇尚老莊玄學,清簡、虛曠為懷,字裡行間顯露出放逸情懷、從容優雅、風流蘊藉的特質。
二、人格上具瀟灑曠達又骨骾正直:既情韻真露又平和清遠的人格和精神境界。
三、氣韻生動,呈現尚韻的時代風格。將晉韻中那清高矜持,又隨興任誕,表現得淋漓盡緻。
四、折衷古今,推陳出新,【窮變化、集大成】,在社會的趨新避俗相互暉映下,一枝獨秀,獨領風騷。
五、書法十分多姿多態,各帖跨度頗大,如:
1. 姨母帖   :近隸,
2. 初月帖   :修長養勁、瀟灑曠逹、含蓄沈鬱的流動感、
3. 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傳本中最佳一帖。
    較蘭亭更為揮灑自如,氣韻暢達,在精湛的鉤摹下,纖亮畢露栩栩如生,讓人一見頓生酣暢淋漓,爽爽有神之感。
4. 孔侍中帖(頻有哀帖、憂懸帖):剛柔相濟、動靜中和從容,煩鬱之情躍然於紙,表現純正晉韻。可與喪亂帖媲美。
5. 寒切帖    :章草點畫、古美沈靜、風采斑斕。
6. 十七帖    : 草書圭臬、方折銳利。
7. 遠宦帖    :與十七帖近,方圓互動、交替生動。
8.行穰帖      :靈動中沈穩不足。
9上虞帖 :豐肌秀骨、婉麗流暢、綽約的挺勁體勢。 
10. 平安帖    : 骨力剛鍵、柔神逸秀。
11. 何如帖與奉橘帖:自然平和、風情脈脈、悠閑散淡。
以上都能在廢紙敗筆中隨意揮灑,得心應手,令人嘆為觀止。
貳.神龍本跟定武本的由來

一、神龍本的由來:

傳為馮承素摹本的一紙,本幅前後兩邊又尚可見唐中宗【神龍】年號半印,故稱【神龍本】。今在北京故宮有收藏。

 

二、定武本的由來:

【定武】的名稱是從傳說中刻石的發現之地,在北宋的定武軍(河北定縣)而來的。世傳為【定武】之本不下數十種,但其中可算是原石原拓的,除此【五字不損--湍、帶、右、流、天】的吳炳舊藏之外,另有兩本,但均是【五字已損】之本。

 

本人以王羲之書法風格作書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楷中大皆依豎勢寫法,豎長而橫短,

其中僅少數如:褚遂良、顏真卿、徐皓採橫寬扁形寫法。

壹、顏真卿的楷書橫扁視覺效果

顏真卿的楷書在唐朝中是相對較為橫寬的字體,

以橫與豎的對比而論,

在顏真卿的諸碑中,

又以多寶塔碑最強調延展橫向作用,

我測量計算各碑的橫與豎比例如下:

多寶塔是109.5

顏勤禮碑是 1010.4

東方朔贊碑是 10: 11.5

顏家廟碑是10: 10

麻姑仙壇記10:  10

以上五碑中以多寶塔碑最為橫勢加寬,是最明顯橫向書體。

貳、界格比例八比七

界格是將字放在九宮格中,作為臨摹字體之用。

想必是王宗義在顏真卿多寶塔字體放入九宮格中,

認為以8:7最為美觀且合理。

的確如此, 多寶塔的橫向發展如此明顯,

練習者,當然要在九宮格中,要加強橫向誇張的視覺效果。

致於為何是8:7呢?

我想無論是10:9 ,或9:8 ,都一樣是強調橫向。

8:7的強調是比較強烈,

但以單一字而言,是需要強化一點,

才算是較為合理的作法,這也沒有什麼不好。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宋院體書法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的影響力)

一.院體書風的起源

院體書法是唐宋翰林院書家用來稱院內流行的書法風格,由於它的形貎大抵承學自釋懷仁的【集王聖教序】,所以後來凡學習該碑的書法都稱為院體。

二、唐朝院體書風

唐德宗時翰林學士吳通微的楚金禪師碑,是院體書法的代表作。此外,唐宗時張少悌奉詔書的【高力士墓誌銘】書法秀麗圓美、溫潤如玉。肅宗時劉秦所書【劉奉芝墓誌】也是同一風格。

唐宣宗時柳公權雖掌翰林院很長的時間,也沒有絲毫改變那時的書法風氣,如朱汜奉敕書的【才人仇氏墓誌】就是一例。

 

三、五代時的院體書法

及至五代時期的翰林院還是瀰漫著院體的書風。五代以張光振和孫崇望最為出色。張光振結體精實,筆力勁健,是院體書法的佼佼者。

四、宋時的院體書風

  孫崇望入宋之後,受宋太祖的重視,所書碑有七碑以上,可說是院體書家中留下作品最多的一位。也是院體書家中的代表。宋太宗擢用王著、張振、白崇矩、趙緯、黃仲英等人為翰林待詔,所書碑誌幾乎都以聖教序為法。盛行所至,連私人碑刻也效法此風為圭臬。直到北宋末院體書風才遭到否定。懷仁的【集字聖教序】也被冷落。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人梁巘在【評書帖】中歸結宋人書法的特色是【尚意]

他說:【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

【意】是指【抒情】,將胸中意趣抒發於紙上毫端。

宋代書法重【書卷氣】,就針對俗而形成的一種審美追求。以【不踐古人,自出新意】的革新精神,立定了【反模仿,求新意】,衡破尚法侷限,作為此一時代的追求蘊涵。宋人書論多以【真意、天趣】為高,重視人品、氣質、性情化為書法形式,【隨人注情,率意而為】,【以酒助氣,借以消遣】,蘇軾云:【點畫信手煩追求】、【無刻意作做乃佳】,米芾云:【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把書法視為【適意之物】,古法可以破,真趣不可少。強調性情和意趣的自然流露,不為古法所拘。例如:蘇東坡和米芾的側鋒筆法遠比王羲、鍾繇、來得多,也比唐人書法來得多。宋人書法縱橫跌宕、沉著痛快的書鳳,在苦難中文人墨客不滿現實的個性,借由書法,以書達意,表達一種心境。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小篆已亡佚了?

大篆與小篆在漢代之前歷經約2500年以上,至今凡鐘鼎銘文、石、陶、獸骨、鐵、木、竹等為數十萬計,在漢代以後仍在器物上存留小篆字體,如新莽量銘等,所以你說小篆已佚,這是不正確的。

2. 那碑已成了斷片,餘十字. 為何有可辨識字數有223字?

一、拓本是最佳依據

歷代用碑文甚多,以漢代為甚,因風化而碑文殘蝕嚴重,所以歷代傳留的拓本為最佳的範本和依據。如禮器碑、乙瑛碑、石門銘等等。

二、史上重刻碑甚少,其中泰山刻石重刻過

這些碑文若要再刻需要很厚的財力,所以除非是皇帝的命令或巨大的財力的士族刀有可能作到。

3 全碑共計223字(這裡指泰山碑),這是如何推算出的?

答:唐宋人收集碑帖所記載。 4 帖子還有223字,一字不缺,這與事實明顯不符.坊間拓本古人的拓本,甚至可能是古人的偽作,揣想是否正確?所流行版本的原樣和來歷,.

答:泰山刻石未曾有複刻,所以當時真石的拓本,不能偽作。再者,若為偽作,則不需你懷疑,早已被眾多的考證書家發現了。就如懷素的自序帖精妙絕倫,但近年來被發現是偽作,可見考證之高明了。當然有無法詳盡考證或死無對證者,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到底是王羲之所寫,還是其七世孫智永所寫,至今無法多作推論。 5.,秦山刻石現僅存泰山,瑯琊台二者,;秦篆三種的嶧山版本?

答:嶧山刻石與會稽刻石在唐開元時被毀,現只存有的是宋人複刻本,今泰山刻石僅存9個半殘字。要看泰山刻石的古拓本,可見於二玄社的泰山刻石。因是為古拓本,所見字蹟不少。

6.清人評議此帖,實為偽作。

答:指的是嶧山刻石為宋人複刻本。

7.那憑什麼我們要相信嶧山碑的拓本是假?泰山瑯琊台的拓本是真?有沒有一個依據和判准?

答:古碑帖考據甚為豐,根據古人考據可知其中一二,當相去不遠。因為自唐宋以來對書蹟碑帖之收集與考證者代有輩出,極盡心力,如宋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編傳世名作《金石錄》就是一個例子。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智永的千字文現存至少有關中本和真跡本的不同差異,我今只討論其真跡本與蘭亭帖的相似相近處。雖歷代將《蘭亭帖》摹本視為曠世書法聖品,近乎神化,但仍有多人疑《蘭亭帖》疑為智永所著作,然亦無損於王羲之「書聖」地位。

 

壹、多人將蘭亭帖疑為偽作

一、南宋姜夔率先質疑:「梁武收右軍帖二百七十餘軸,當時惟言《黃庭》

      《樂毅》《告誓》,何為不及《蘭亭》?】

二、清末廣東書家李文田斷言「文尚難信,何有文於字」他認為,晉人書法不

    應脫離漢魏隸書,所以《蘭亭序》不可能是王羲之書。

三、1965郭沫若在《文物》第六期上發麥《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

    偽》一文指出,《蘭亭序》不僅從書法上來講有問題,就是從文章上來講

    也有問題。

四、1965年7月8日 毛澤東致函郭沫若,就《蘭亭序》引起的不同看法作出指

    示:「筆墨官司,有比無好。」

五、此後啟功、李長路、章士釗、高二適等名家都對《蘭亭序》真偽問題的

    公論辯,雙方各執其理,這就是著名的「蘭亭論辨」。

      傳言高二適先生頗用意氣,有「何來鼠子敢跳梁,蘭亭依舊屬姓王」一句

       回郭沫若。然迄於今日,由《蘭亭序》引發的疑案,仍聚訟紛紜,難有

       定論。 

 

貳、辨證論述

                       關於《 蘭亭序》一文真偽,基於下列事實: 一、東晉至初唐200餘年間未列於古文名篇

王羲之的《蘭亭序》,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但為什麼此前晉文最完備之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未見此文。兩位六朝文專家許槤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評注讀本》也不選此文。其次梁武帝所收王羲之書帖二百七十餘軸,也沒有《蘭亭序》在內。東晉至初唐200餘年間,《蘭亭序》未見著錄,與此文地位殊不相稱。

 

二、《蘭亭序》與《臨河序》文字上有異

《臨河序》之名見《世說新語》的南朝梁人劉(峻)孝標的注文。郭沫若認為《臨河序》文可信,《蘭亭序》文不可信。《蘭亭序》與《臨河序》文字上有異,主要有兩點不同:     1.文中,增「夫人之相與」以下述王羲之情懷襟抱之167字;     2.文末,無「右將軍太原孫丞公等二十六人」以下40字。此外,文中有兩處改易,語序亦略有不同。 《臨河序》文末40字為《蘭亭序》所無,「注家有刪節右軍文集之理,無增添右軍文集之理」。據此,李文田斷然否定《蘭亭序》出自王羲之之手。    3.蘭亭之會乃仿金谷之會,序文亦擬石祟《金谷序》。《臨河序》、《金谷序》內容篇幅「相應」,而《蘭亭序》、《金谷序》文次結構「不相合」,故所增文字「必隋唐間人知晉人喜述老莊而妄增之」。

 4.郭沫若認為考證《蘭亭序》之依托者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郭氏認為:「智永很會做文章,不僅《蘭亭序》的『修短隨化,終期於無』很合乎『禪師』的口吻,就其時代來說也正相適應。」至於智永所增文字之「胎盤」,則為《金谷序》中「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一語。

 

三、《蘭亭序》書體字跡考證

 

1. 清李文田從書體上否定定武《蘭亭》為王羲之筆跡:「東晉前書,與漢魏隸

    書相似。時代為之,不得作梁陳以後體也。」

    他認為晉人書法,應不脫漢魏隸書面貌,故世無《蘭亭序》書。結論曰:

   「文尚難信,何有於字?」(《定武(蘭亭跋)》。

 

2.  1965年郭沫若:「天下的晉書都必然是隸書體」「《蘭亭序》的筆法和

    唐以後的楷書是一致的」就字跡論。

     王羲之書筆勢雄強多柔和少,而蘭亭法帖字跡相當嫵媚多雄強不足。就筆

     論。晉書須有隸書筆意,而蘭亭法帖被稱為行書的最高峰,已脫隸書筆    

     意,王羲之是隸書時代的人,怎麼能把隸書筆意丟盡呢?

3. 郭沫若說,陳代知名大書法家智永,其用筆結構和《蘭亭序》書法完全是一

    個體系。可以直截了當地說,今存神龍本墨跡就是《蘭亭序》的真本了。這

    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贊同郭說有啟功、宗白華等人,反對者

    有章士釗、高二適等人。

 

參、蘭亭帖與智永真蹟千字文筆法相通處

一、露鋒與疾澀彈勁用筆

輕刷用筆、以意帶勁,著重強調彈挑、提頓與鉤帶的彈動筆法。運筆勢速大膽明快,充分顯示其疾勢澀勁之內功已達化境。智永千字文的速度感與露鋒起筆是歷代帖中少有的睿智與大膽,這說明了他的功力與高明。其流暢書風與蘭亭帖毫無差別。在表現上蘭亭帖之用筆比較慢一些耳。

二、以筆腹收筆:
在收筆的地方以筆腹輕壓比起露鋒反而比較省時。智永千文大量的露鋒起筆,帶給欣賞者飈風爽快的感覺與效果,多數的直畫和橫畫以圓筆收筆適當的調和了畫面,以圓潤來掩避鋒芒。在蘭亭時因恭敬書寫,速度稍緩,筆法乃同於筆腹快收鋒鋩,這相似於隸書筆鋒的快收筆法。 
三、方圓轉折並用:
在橫折筆法中轉折並用,大處用轉,小處用折。智永在高速動作時採大量的折筆,且刻意加重,呈現緩疾變動的視覺效果。而蘭亭帖亦同,只是效果稍緩和。 
四、映帶充分表現:

智永千字文在起筆與連筆的牽絲上表露其才能到極至,表現出字的血脈。運筆務求勢能多,曲轉多,韻意盛,旋律鼓蕩、姿態豐盈達至妙境。其映帶效果與蘭亭帖無異。

五、劇烈提按變化:
對於千字文的劇烈提按的彈動用筆能力,筆意極為盡興。米芾說:「雖氣骨清健,大小相雜。如貴胄偏性,方循繩墨,忽越規矩。」蘇軾評:「永禪師欲存王氏典型以為百家法祖,故舉用舊法,非不能出心意、求變態也,然其意已逸於繩墨之外矣!」以上指出其意筆靈動,揮毫極為盡興,才有如此表現。此在蘭亭帖中也有自然表顯。
六、用筆扁側:
在筆法上智永扁側用筆,末端又適度發揮煞車作用,筆調動靜分明,表露其輕靈功夫的熟透境界。在蘭亭帖未嘗不是如此。 如下圖:
七、柔中帶剛,雄強峻挺:

智永用筆圓潤流暢,骨氣雄強,尤其是為小字,更能發揮其快利豪爽的特長。靈快飛動、圓轉連緜,毫無僵化緊黏抖動的拘拌,玩賞奇絕妙境迷人非凡,超逸優游,流動飛舞、行雲流水的境界。在蘭亭帖中也可見此長處。

以上七點本人大部份參酌松風閣書法電子報第19期度 魚 先生的說法,但與之有很大不同看法。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文:【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壹、解釋文義

一、【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用《莊子》的典故:「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莊子所謂的超級「有力者」,指時間造化的大而力,彷彿是暗中被偷走了一般,時間不見了。想那貶謫窮苦與死亡在造化中面前是何等的無力感。而。他驚訝生命與時間的流逝如夜半出沒有力的賊,這被禁錮的生命無力挽回。我們若知時間的主人是誰,就當儆醒,從無力到有力的儆醒、清明。

二、塗地海棠、頹廢身體、空破屋蘆、低飛烏鴉都是構成命運偃蹇的隱喻。東坡從黃州多雨的天氣,談到生活的困頓,抒發苦痛的心情。到黃州三年所珍惜的春天,怎奈竟毫無留情的遛走。陰雨綿綿如秋之蕭瑟,海棠落染紅污泥,春花已巧被偷走,病好髮白。

貳、跋文與收藏經過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案謫至黃州(今湖北黃岡),第三年四月作此兩首寒食詩,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張氏取之邀黃庭堅觀賞,並書一則題跋,與原蹟可謂互為輝意映。此卷同治年間(1862-74 )為廣東人馮氏收藏,遭遇火災,所以下端留下火灼痕跡。一九二二年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約一九四九年歸台北收藏家,一九八七年故宮購回。

卷後有黃庭堅的跋,對〈寒食帖〉讚譽備至。黃庭堅是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僅次於蘇軾的一人,書法挺俊而美,但是他對〈寒食帖〉歎為觀止,

 

參、筆墨線條的分析

字跡看來不經意大小,倚側頓挫中有嫵媚宛轉,收放自如,化規矩於無形,甜熟靈巧是傳世蘇書中最好的一件。此卷用筆或清俊勁爽,或沉著頓挫,字體由小漸大,由細漸粗,有一種徐起漸快,突然終止的節奏。其筆墨在粗細墨塊與線性細長的變化中,仿如音樂般的悲愴交響曲。

肆、賞析筆意神采

黃庭堅跋盛讚此卷於詩勝過李白,於書兼有唐、五代諸家之長。蘇軾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又說:「天真爛漫是吾師。」實為此卷的寫照。(何傳馨)

伍、對蔣勳演講內容的反駁分析

1. 他說:【蘇軾用了筆尖到筆根。】用筆根則未必,蔣勳是畫家不是書法家,他不了解方筆不須用筆根,用筆腹也能作到。如趙孟頫的三門記就是用筆腹寫方筆的明顯例子。壓重根就必著重筆觸以致鋒末如掃帚,如元代的耶律楚材的字就是深重到筆腹較深處,但他仍未用到筆根的地步。

2.蔣勳說:【蘇軾用筆時如宋徽宗之剛勁,時而用筆如綿中裹鐵。】但看蘇軾此帖用的筆是較有彈性的剛性毛筆,因為筆鋒短且彈性強,所以粗細變化才能如此強烈。致於【綿中裹鐵】當以顏真卿及清鄧石如、吳昌碩等人筆法為例,帖中並沒有此等筆法。想必蔣勳個人不明白【綿中裹鐵】的筆法。而蘇軾的字極少【綿中裹鐵】,用此詞句形容蘇軾的字是太過了。

陸、對蘇軾經歷的分析

一、蘇軾一生多次遭譴謫流放,以後的流放,都比黃州更苦,遠至瘴蠻的嶺南、海南島。自稱「魂驚湯火命如雞」,所欠惟有一死。黃州的貶斥是一生流放的起程,對蘇軾而言卻有著不凡的意義。

二、東坡的來源:蘇軾在黃州大江岸邊,因有罪被責不能簽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種麥,畜養牛羊,把一片荒地開墾成為歷妃上著名的「東坡」。在〈江城子〉寫著:「…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

三、大江東去浪淘盡:在狹小的爭執上看到了生命無謂的浪費,而真正人類的文明,如大江東去,何嘗止息?蘇軾聽江聲不斷,原來這裏也曾有過戰爭,有過英雄與美人,有過智謀機巧,也有過情愛的繾綣,啊,真是江山如畫啊,這飽歷憂患的蘇東坡,在詬辱之後,沒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沒有做態自憐,沒有不平牢騷,在歷史的大江之邊,他高聲唱出了驚動千古的歌聲:「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時在宋神宗元豐六年,西曆一八0三年,蘇軾四十七歲。蘇軾的「赤壁賦」也寫在這段時間。「前赤壁賦」原蹟藏在故宮博物院。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睡碬碠碣,榿歉歊歌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誡誘誧誣,嶀嶈嵿嵽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解釋:不要管那穿過濃密樹林敲打樹葉的雨聲慘慚慬愻,漷滯潃漱何不一面唱歌,一面慢慢的散步呢! 一根竹杖、一雙草鞋樄榐槁榓,摘摳摺摵比騎著馬兒還要輕快。大雨又有什麼好怕的?穿起了簑衣,在湮雨茫茫裡,照樣可以像平常一樣的來去自如。(比喻困境 ) 寒冷的春風吹醒了我的酒意,有些微的寒意。這時遠方山頭上的落日已代替了湮雨,出來迎接我了。 回想過去那又是風、又是雨的地方;現在風沒有了,雨沒有了,甚至連晴天也沒有了。(退一步海闊天空)
當你人生遇到困境時,何不退後一步,雖然眼前是烏雲密佈,停一下,吸口氣,身後的天空或許正高掛著美麗的彩虹,與大家共同分享...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懷素自敘帖與黃庭堅李太白憶舊遊詩之異同分析

一、用筆之異同:

 1、懷素自敘帖大多中鋒刷筆,筆管豎直,行筆雖也入鋒開始,但與篆法或磨墨豎直磨擦法接近。他突破了二王的順鋒行筆,採用裹鋒行筆,順應。毛筆自然習性,增強了線條的質感表現度。當其以懸腕懸肘執筆、使臂使肘用筆,所有運筆都以臂與肘為運筆的驅動軸中心。全篇中鋒極多,側鋒明顯比其他草書少了許多,是在草書作品中善用中鋒而少側鋒之特例。其疾澀多遅澀少,與黃庭堅李太白憶舊遊詩的用筆法遅澀偏多有所不同。

 

2. 黃庭堅李太白憶舊遊詩的用筆法不一定使肘使臂,也可以使腕為中心。中鋒少,大量運用側鋒。行筆筆法自由多變化,勢能變化大,所以整體跌宕明顯而誇張。走走停停的頓拙,行筆擅而不順,增加遅澀感。又張揚曲折用筆,曲不直行,使用筆左右搖拽,增加行筆側勢變化度,大量左掩右拽,誇大筆勢作用,使跌宕更加激烈。【以側險為勢,以橫逸為功】,此篇【摛縱有度】的書藝對後世影響深遠。

二、字型構造異同分析:

1、懷素自敘帖結構圓活流暢,雖有強大的大小、粗細、緊鬆、開合聚散、歪斜欹側奱化,但字字仍保持圓融婉轉為態勢,所以全篇感受完整美妙的和諧氣氛。

2. 黃庭堅李太白憶舊遊詩的的結構疏離開張更為激烈,字字錯落,常常一條線就岔開到天際,如一竿插進大江中一般豪氣,狂亂危險異常。在其妍美多姿的結體中,時而過緊,時而過鬆。奇縱變幻中,帶著緊迫逼人之勢,其僵化拘緊的結構令人不能喘息。他師承米芾變亂古法的狂草一路,所以左右搖拽得很厲害,及槎枒的表面狀態,讓人很沒有安全感,所以這種字全是狂飃玩樂與狂妄發洩的氣氛,追求好奇新鮮和自由豪放感受。

三、行氣等方面的異同。

1、懷素自敘帖行氣在變化中和順平暢,一氣呵成,不像黃庭堅李太白憶舊遊詩那樣左閃右移,到處鑽洞似地穿插。全篇和氣自然,順暢爽朗,沈著痛快,天機造化自現,沒有嬌柔造作的痕跡。

2. 黃庭堅李太白憶的章法特殊,他改變了每行心線垂直對齊的傳統方式,其重心線左右移動,字與字雖少連接,風格獨立,但行氣長線靈動,點畫狼藉,如天馬脫羈,自由奔驣。全詩行氣貫連,如煙雲流度,橫風斜雨,縱橫淋漓,藝術個性十分突出,章法行氣受楊凝式【神仙起居法】強烈影響。

附:二大名帖對歷史的影響深遠

1、懷素自敘帖對黃庭堅、鮮于樞、吳鎮、文澂明、董其昌等後世草書名家有活用參化的深遠影響。

2. 黃庭堅李太白憶的章法對文澂明及現代書家的行草書有明顯極深遠的影響。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有許多書家樂學狂草,尤其是到處變化形的多點形態。

如 陳宗琛先生,他是在二十年前就開始作這類型的創作。

近年來,吳季如先生也大量如此創作。

在這好奇變的年代,多點狂草似乎是一時的趨勢。

古時多點狂草的書家名家如:明朝的祝允明、徐渭都是大師級人物。

要多點、變化點,就需要在輕功上下功夫,

點才能靈巧無窮多變,不致於單調乏味。

 

本書法作品筆法稍粗糙,用筆不輕靈,

首字【行】的末筆頓重,就已頓拙太深,嚴重背離狂草的墨趣與筆意。數字的字形有錯誤嫌疑。【當、不(末二字)】字形也不恰當。其二止字強用隸筆,更是隨性,與整體筆勢不合,用此筆法太牽強了。此文強把幾個字堆砌一起,已成雜亂無章法的亂堆。太可惜了。

但作者若能注意輕靈用筆,加強節奏流暢,不要太隨性,注意統一的筆調,也許可以寫出更好的作品來。

祝枝山的多點狂草如下

  

 

 

 徐渭作品有多點狂草如下

 

 

現年51歲的陳宗琛書法家作品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坡書法特質:

一、  開創【尚意】的書法新觀念:

     【我書意造本無法】、【書初無意佳乃佳爾】。

     【意造】是尚意的書風的起頭。創出了尚意的新時

      代風潮,引導時代先鋒,強化書法抒情性風格。

 

二、  自出新意,遠離王羲之及唐代筆法。

    自出新書不踐古法,他說:【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

    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

三、  不喜歡人向他要字:

【有乞書者,正色責之,或終不與一字。】

四、  不擇紙:

【元佑中,鎖禮部試,每來見過,案上紙不擇精粗,書遍乃已。】

五、  重視胸中學養,重意不重筆法:

【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終不能盡妙。】【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

六、  單鉤執筆管偏側:食指偏右,餘四指偏左側。

七、  字肥扁,宽多縱少:黃庭堅笑言蘇字如「石壓蛤蟆」,仔細瞧還真是蛤蟆給壓扁了的模樣。

八、  用墨如糊,喜用濃墨:墨欲其黑【湛湛如小兒目睛】,色彩深沉縹緲,光彩黝然,黑白分明醒目。使字迹清晰飽滿、神采外耀,為書家所喜用。觀蘇東坡書法,多以濃墨書寫,深厚樸茂之中更顯空靈。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