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敗筆非拙趣
運筆之法隨時變遷,代代不同。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易。】
是因為他只傳承王羲之,其他,他看不在眼裡。
敗筆是敗筆,拙趣是拙趣。

明末清初,有位中醫師,傅山,功力極高,
不但把帖派第一位大師-【鍾繇】的字學得極好,清俊古穆,
還學其形神,創意能力頗高,
是一代天才。他的書論提到:
【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安排、寧直率毋安排。】
他學趙,卻說趙淺俗,愛當忠臣烈士,
說:【作字先作人。】

這一類人,即有魏晉的森嚴古法,
又能離古,著重拙趣。是出於天才出眾,
他們並非一般人所言的拙趣。
許多人寫拙趣是由於學古無能,非真愛拙趣也。
無窮敗筆乃是由於用筆輕靈之不足,
也是功力不夠的證明。

二、拙趣在明末清初復興的原由:
【朝代更迭與士族閒聊作書畫變革有關】

明末在書畫上有許多的創意,
如王鐸、倪元璐、黃道周、王寵等人,

又有朱耷(八大山人)之創變,他是文人畫家,人稱有仙才,
揚州八怪,創意頗多,金農寫漆書,板橋寫六分半書,
汪士慎失明了還寫狂草和梅花等。
朝代變了, 皇孫與士族想學仙去了。才有這麼大的創變。

三、碑學與拙趣有關

書法上而言,
清代復古篆隸,重考證,強調碑學,拓碑仿古非常興盛,
又有鄧石如、吳昌碩等人的興起,在他們的強力加持之下,
及包世臣、康有為的書論,更為興盛。

四、【輕靈飄逸】的逸才是書法主流,拙是書畫旁支與運用

逸是精神,仙是響往,而拙是有功夫之後的玩趣。
這點在明末清初的國畫,一目了然。

鍾王的輕靈飄逸才是書法的主流,從晉到明代沒有改變過。
米芾說:【石刻不可學】,
聲明了對石刻假冒的唾棄。


流暢不是主題,【輕靈飄逸】才是功夫的所在。
多次的覆蓋凸顯無功力,修飾是假冒與無能。

五、書法一筆完成,無二筆

魏碑字從晉人到明人來看,是不上道的野人野字。
【修飾】與筆法藏鋒完全不同,
王羲之的字中,似藏非藏,有空中回鋒, 非真回鋒。
顏真卿的楷字才是真藏鋒(但他早年的碑不是藏鋒)
顏字無修飾的筆調,
現在我們學北碑,是用晉筆法來寫魏碑字,
與古時的碑字筆法不同,
取其拙,而非其筆,筆法不同。

書法家們好像是以明人的功力,即古人的筆法,來仿碑體,
用碑體來求創意,借屍還魂,
這與當時的碑字是大不同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