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題目以四重點分析如下:
 
壹、狂草的起源與發揚
 
一、張芝的連綿草是狂草的真正起源
 
 
       王獻之是連綿草的接繼者,以中秋帖為明顯範例
 
二、史上第一位被稱寫狂草者張旭
唐朝張旭,江蘇蘇州人,喜飲酒,往往醉後大叫狂走,後揮毫作書,甚至以頭髮沾墨書寫,號「張顛」。杜甫在《八仙歌》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傳說他由擔夫爭道得筆法,觀公孫大娘舞劍而得其神。作品氣韻生成,產生神虯出霄漢,夏雲出嵩華的氣勢。
 
 
三、發揚光大者懷素

唐朝懷素字藏真,俗姓錢,詩人錢起的侄子,擅長【狂草】,與張旭齊名,人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極大。懷素天性豪情奔放,不拘小節。喜歡喝酒吃肉,醉後遇到廟壁、衣物等,隨處寫字,他遠遊洛陽,得顏真卿和從弟鄔彤傳授筆法。一日看雲隨風飄動,頓悟筆意,得草書三昧。當時名詩人如李白、戴叔倫、錢起、顏真卿等,有詩讚其字聲形狀像「驚蛇旋風」以長卷形式展現了狂草“—瀉千裡”的氣勢。

四、狂草之後繼者甚多:宋代?庭堅、岳飛,明代解縉、祝允明、徐渭、董其昌、文澂明、王鐸,清代傅山等。

 
 、古代【書畫武】三藝聯合
相傳唐朝有【一日三絕】的故事,也是一種書、畫與劍術的聯合藝術表演,唐國畫大師吳道子、草書大家張旭、劍術名家斐旻相遇的故事,這是學書畫者耳熟能詳的故事。
 
狂草與國畫的關係
一、書法線條、墨色與空間意象早運用於國畫之中
唐張懷瓘云:「無聲之音,無形之相」。運用狂草的筆勢,進行水墨畫創作都有無限可能及創作法。因為書法若把文字意義及神韻感性摒除在外,則書法是線條、墨色與空間的組合,三者可以同樣運用於國畫之中。故狂草筆法用於國畫是為必然,況且,歷代早有人多用於國畫,最為明顯的有徐渭、齊白石、等人,為數極為眾多。
二、狂草表達多層次筆觸與律動感可參入國畫中
東漢蔡邕《筆論》云:「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若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書法運筆有「順逆」、「落起」、「轉折」、「掣頓」、「申屈」、「拔擫」、「束拓」、「行停」、「緩急」、「虛實」、「拂撩」、「輕重」等,這些對比性充滿節奏與律動,顯心靈,是人物內心的表露。古來書法經由勢能、力感、遲速、疾澀、頓拙比擬表達意象、情境。筆法越豐富,愈有能力表現多層次視覺與觸覺的效果與能力於國畫之中。
三、書法【狂草】主觀表達情韻意象,可參化進入國畫中
書法家是主觀的心筆合一,立即表達情性。但若跳脫了文字形式的窠臼,就不能將書寫藝術情境作完美的詮釋,而失去了書法情韻意象的立即表達。所以國畫除技能和畫面圖像的展現外,也需要書法的文字旁白,以補足其意韻上的不足之處。單就【形而下】技法上的學習和運用是不足的,畫境畫意仍需在【形而上】的意韻上去追求,經由書畫家的【心筆合一】途徑,才能表達其主觀的意象情韻。
 
、雲門舞集的【狂草是書法與多藝聯
一、雲門是多藝的舞台表演
200112月由林懷民主持的雲門舞集推出《行草》舞作,由舞台聲光及肢體動態,透過現代科技的結合,將書法的精神於舞台展現,成就《行草》這齣出色的「現代書法」與表演所結合的藝術美。
當今舞蹈名家林懷民就同樣認為:「書法和舞蹈有很多相同的東西。書家落筆之時,就是一個舞者。書家運筆的氣勢,由氣引出動作,書家與舞者皆然。」故有《行草》這齣舞蹈的誕生。以肢體代換為毛筆,將毛筆的躍動放大,化為舞蹈表現行筆時躍動之美,是一種動態的表演動態書法。
 
 
 
書法之功夫不僅早運用於國畫,也與詩詞、文學、印章、裱褙等多層次的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多層次的藝術?集。
在今日更是與多媒體的攝影、電影相結合。如張藝謀即是最明顯的成功範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