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書法字體、結構、筆法、章法 (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隸書

1. 特徵:【蠶頭燕尾】、逆入平出、出鋒帶上挑之勢、點畫顧盼靈動。

2. 感覺:結體扁平、左右橫展、神姿靜中見動。

各碑有很大的差異:

方勁古樸類:張遷碑、鮮于璜碑、

飄逸勁秀類:曹全碑、孔宙碑、朝侯小子殘石。

端莊凝煉類:禮器碑、史晨碑、

遒勁宽博類:乙瑛碑、

奇縱姿肆類:石門頌、西狹頌、

敦厚雄渾類:衡方碑、郙閣頌。

3. 求曲意盛

隸書在用筆與字體上需多求曲意,用筆曲意盛,則形體隨之變化萬千,造形勢態多變,結構漸入佳境,求其緊鬆變化,自由度越大,則為創意高手。

舉例如石門銘,臨之則用筆曲折百態,是用筆之絕佳學習的對象。方圓並用、曲意流轉,側鋒甚多,追求雄強挺勁、妍美遒麗,成【奇峭博麗】的獨樹一格的格調。善用方筆,行筆戰掣緩行,從斧鑿、風蝕雨沏中得自然參悟。其澀筆緩行,有如老樹盤根,展現飽風霜後散發頑強生命力,表現方剛勁拔的神采。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學歐字容易緊張、指頭僵酸痛累

     對喜歡放鬆安靜怡靜修身的人相當不利

特別是靠手腕的人會更嚴重明顯僵化,如果以左手枕右手腕會稍為和順些,

如果提起手腕來書寫,則會容易改善這種情形,以上都是運指用腕轉的運筆方式,屬於書寫小字中字的寫法。

初學者若要領悟高,修養高,則首先當以書寫大字為佳。此時當先站立提肘書寫。若坐下提肘懸空也可,但鬆靜感受會少很多。

坐下靠肘學書法是唐朝以後的人寫小字的作法,因為寫小字為日常生活的必須作法,所以從唐宋以後,靠肘是人人必須會的寫法。

但書法以懸空靠肘為最佳的方式,因為懸空所以能達到【空虛靈活】的極至,容易進入書法的飄逸空靈之氣,在靜身養心有極佳的品味。

                                                                       

二、      學歐字容易瘦硬僵化,缺少溫潤

歐陽詢筆力險絕勁利、瘦硬精密,森然雄強如武庫矛戟。學其寫的「虞恭公溫彥博碑」及「皇甫誕碑」容易險勁、縱長緊結,骨力外露,缺少溫潤,因為這是歐陽詢筆法本色。

三、      如何達于溫潤平順帶飄逸之氣

    學歐字要以王羲之和虞世南的溫潤、褚遂良的妍媚來中和,並削去其剛硬銳氣,字體才能和順自然。

如傅心畬的楷書就是一個最佳美的例子,他化歐柳字為平順。

而汪兆申的楷書很美,他是歐體褚骨,美俊自然極了。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法字形體和筆順可以改變嗎?

首先你說的字形體改變或筆順改變,都不算是書法上的創新。因為無論字形或筆順的改變,只要在書法的合理範圍內,都是自由的。就如書史上【必】字有三種筆順,【飛】也有六種不同筆順,這都是古人常用的平常事。只要你發明新筆順與新字形,發明得合理就是可以的,這些本來就是自由的,但還算不上創新。

  先回答你的問題

一、                你想要自學書法行書,又想改變行書字體。若想改變外型結構,這是可以的,而且人人都會不自主地作改變。只要你的書法程度越高,就能寫得越合諧。但若要作大變動,則除非在篆書或隸書中有所根據,否則是不能成立的。

關於字體的變化與合諧分析如下:

1緊鬆合度與變化中之合諧。 2重量平衡與變化中之合諧。 3不平等分割與空間移動性。 4、橫勢、豎勢和側勢的交叉變化。 5、參差變化:一字二片或三片時參差不交疊,留白變化。

 

二、                寫草書能自創嗎?能,非只有書法家才能這樣做,人人都可以改變筆順,但這法則必需與古人的筆順法則合,否則會造成沒有人看得懂你寫的字。有時很微小的差異,卻變成了另一個字,在草書,此點是非常重要而嚴謹的。因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壹、診斷是否創新

一、合乎創新規律:【對傳統的復歸而實現】。創新不是揚棄,而是復歸後的新生。

二、創新不是一種簡單後的再創造,任筆為體,聚墨成形,有膽無功,一任揮灑。

 

因此你說的字形體改變,仍不算是書法上的創新。

參考文章:

書法的創意與靈動智慧http://tw.myblog.yahoo.com/ku4714poi/article?mid=1622&prev=-1&next=1619

寫書法不學古人的字,如何有創意?http://tw.myblog.yahoo.com/ku4714poi/article?mid=1591&prev=1594&next=1588

創意、前衛與墨象書法意義與價值http://tw.myblog.yahoo.com/ku4714poi/article?mid=1935&prev=-1&next=1929

 

貳、書法上的創新

  一、認識經由臨摹而創新之路

   臨摹的意義

     1.  為去本色、磨滅本性,以造入古人堂奧。去蕪純青,得古人智慧營養。

     2. 增長眼力:  洗淨眼睜,看清古人筆法、結構、線條變化、神彩意韻之欣賞力。 

     3 . 傳承歷代書法精髓、思想和技法。 

二、臨摹與創變

1、臨摹儲備並激發自我創變書法的能量。 臨摹立定書法用筆功力與根基,使之具備創作基本能力。

2. 肯定臨摹不等於否認創作價值。  創作之難,難在基本功力與筆法的豐富度,豐富度越高,創作能力越強。

3、臨摹與自運的蹩扭感,是新舊不合所致。臨摹是為棄舊,棄舊才能革新。再者,不要怕你舊的優美會消失。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只要去蕪存菁,越來越乾淨、優美,壞東西自然被淘汰,人的智慧本就會如此。

參、      創新的意義:

 一、  在書法的用筆、結體;章法上進行突破。

二、   在審美意象上給人新的感受。

三、    作品須具備藝術生命力。

現代有許多無所謂式的【創新】很容易愚弄人,在思路上一直想著要創造的人,心態動機不純正,是為新而新。這樣的【新】是漂浮無根的,是沒有生命力的,沒有開花與結果,只有偶然性急似的表演性。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歐體跟柳體,各有其長處,不能論誰吃香。現代比賽都重其通達及變化能力,以往學一體可在比賽中長期勝出,現在不行了。不能通篆隸行草楷各體者及章法、墨韻、落款鈐印者,不被書法界認可。
2.學楷書非重視正,而重在筆法、筆意、神采。王羲之說:【不可平正】。求【正】在書法上是錯誤的教導。柳公權說的【心正與筆正】,是講筆意,不是講字形,其實柳公權的書法求的是奇變,恰恰反對【正】的說法。 3. 柳體難學,是楷書法最難學的了。初學者當王、趙、褚、虞、智永等,才能輕鬆愉快,學歐則難進入其妙處,學柳顏則易入牛角尖,難以領悟書法的基礎要領。 4. 學楷書後學行書,難。學行書再學楷,容易。 5. 學書法各體都有其相通之處,學之若有明師指引,則可以通其各體。 . . . 6. 柳體的特色在哪裡 ?柳公權體:取歐顏融合一體,骨鯁氣剛、耿介特立。

  執筆豎起,運筆逆入,再方折刷出,運筆求疾且澀,線性剛而挺立。形體多內緊而外鬆疏,善用穿插結體及欹側變化。 

7. 練書法學久未必能通達,點在於通其筆法、筆意,筆勢。唯有【鬆身、靜心、輕靈用筆】,加上明白書理、善於啟示的老師指引,才能廣通書法門徑。 8. 本人在暑假到嘉義開課,約在週三早上、中午或晚上,地點在學生家中。 9. 本人教各種楷書,字體不限,教柳體也絕無問題。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法楷書結構古來有歐陽詢結構三十六法、黃自元楷書結構九十二法等等。

但這些說法都太老舊古板,缺乏理論統一和規律性。

只談表面形式,分析太過支末細碎,而不談法則,無關要理。

如重量平衡、空間分割之不平等性,都有其理論與系統分析條理可以依循,更容易深入理解其結構。

現在本人分字形結構為八大類,如下: 。

壹、組合形式分析

一、【單一結構】:這類型的字只有一個部件,所以又稱為「獨體字」。這類字通常筆畫比較少,結構比較簡單,例如:「水、中、下、馬、木、天、日、月」等字。

二、【屋形結構】天覆地載,如:堂、空、合、全等。

三、二片形式: 「上下二片」:如:「思、古、早、岩」。 「左右二片」:如:「休、相、明、地」。 【對角斜式」:如:「多、朋、」。

四、三片形式: 「左中右三片」:如:「做、辦、搬」。

「上中下三片」:由上下三件組合,如:「菁、豆、草」。

「左一右二形」:「唱、暢」 「上二下一形」如:「架」

「上一下二形」:如:「品、晶、森」。

五、包裏形式: 「上下半包裹」:如:「同、聞、問」。

「內外全包裹」:如:「圍、圈、園、國」。

「左右半包裹」:「匹、區、巨「葡、勾、匈 「

左下半包裹」:「建、送、趣」


貳、緊鬆合度與變化: 左緊右鬆、上緊下鬆、中緊旁鬆等。

形體仍缺乏高度緊鬆變化,鬆過多,靈巧不足,這需要視覺能力的不斷提升才能作到。

唯有多臨與摹才能達到高妙境界。

揖左讓右、左小右大,左促右放:放、科、配等。

內緊外鬆,如: 木、泰、毋、喜等。

 二片字如【株、時】,

左片左側延長、右片右側延長。如:【暫】之【車】的左橫加長、【斤】的右橫延長。

               此點乃楷行草之【延展及留白】定律,一般而言,寫楷當注意認真實行【內緊外   

               鬆】作用。乃致成為習慣用法。

喜歡的胖字者如:【過、會、是、做】等的【日、田、口】等形狀要縮小一些才行。

               拉長線突兀要減消才行。

 宽胖結構內空間太大,如【文、又、內、月、方、心、興、與、卻、引、公】等,當令其

               ,你已有改善到稍緊了。仍要繼續學習力。

緊鬆合度與變化,如:左緊右鬆、上緊下鬆、內緊外鬆、 中央緊旁邊鬆、緊鬆變化靈活,不加強結構之【緊鬆變化能力】,使之大開大合。強化字內空間之留白能力。

緊鬆練習法:上鬆下緊: 結構繁多周密,如:【繡的右肅部】、【慶的上部】、【關的內部】等字。

上緊下鬆,如【集】、【慶】、【家】、【昔】等。

左緊右鬆,如:【巖】【說】、【攝】、

中緊外鬆:如:【鵝、賓】等。

 堆疊結構練習法 :品、晶、疊、韋、發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法最忌筆痴,就是運筆不輕靈,成僵化或淤滯狀,行氣不順,則氣韻不佳。由於運筆是否空靈流暢,與神韻生動有極大的關連,故以下僅對此作分析,對一般學習書法者均有益處。

 

壹、缺乏空靈流暢的可能原因:

 

1.          執筆太緊,五指用力緊實執筆,或用腕力過實。

2.          方折多則柔轉少,楷書的碑意多則難以流暢。

3.          筆觸過甚、壓度過甚者,雖易拙樸,但更難空靈流暢。

4. 心燥者,心急於使筆,則難以空靈溫靜。

 

貳、要求流暢的方向:

一、輕靈是流暢的關鍵。

二、草意可助行書之流暢,行書可助楷書之流暢。

 

1. 練王羲之字帖時,當注意空靈,此乃王字之功夫所在。

加強入鋒與出鋒,及流暢美:加強流動線,練王羲之行草書進步會更快速。

   喜好流暢和飄逸,可多練行書,以增流暢度,再以行書之能力加來寫楷書, 

   進步才會快。如: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興福寺碑可以多練。

3. 多練草書,尤其是懷素狂草是專醫不流暢及空靈不足之病,使空靈流暢快速 

   提昇。

 

三、懸空使臂用筆,不用腕轉

 

1. 因用腕轉筆桿者氣斷於腕。小字可用腕,大字不用腕。用腕則字沈重僵化,

  不能靈活運轉。懸空使臂則更加空靈,輕靈飄逸,以致心筆合一,進步會超快。

 

2.      壓筆太重,筆尖及筆末入鋒及出鋒不足,凡帖派行草書當求入鋒出鋒,八面出鋒,才能飄逸自在。注意使入筆和出筆的尖細部位更清楚細膩,且富彈性。

 

四、空靈鬆靜使筆,不用急促用筆

 

1、習慣性的粗糙用筆者,缺乏含蓄溫遜、細膩輕巧用筆。凡行筆太疾,皆用筆不精不淨。反之溫和緩慢行筆,容易提昇境界,使線性粗細有微妙變化。凡線末尾都不可粗糙行筆,也不可頓過太重,如此則輕淨細膩功夫才能敏銳精進。

2. 流動之牽帶線(映帶線),或由細變粗,或由粗變細,都是輕功的功夫。此功夫不可能由肌肉力主導,而是神經所主導。唯有放鬆所有肌肉,才能練成。流動線、牽帶線(映帶線)需飄逸流暢。凡輕鬆不足,則輕功難成,唯有【逸與靜】,才能控制超隱。練者以大字輕功比較好練,練在先。中字輕力比較難練。

3. 凡線之末尾都不可粗糙概,當嚴謹地放慢些。凡頓點鉤起,若頓點太重,乍起燥提失圓濶,必缺輕靈細膩,敗筆橫生。這點是輕功之所在,也是進步之關键。點鉤時,不可二線折鉤,要先圓轉(非急速頓重)漸變粗,後逐漸圓轉提筆成細尖。是緩漸重漸彎轉向,再漸變細提筆鉤起(或挑起)。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篆書筆法

  1. 篆書筆【蠶頭玉筋】極容易,藏頭護尾,全迴鋒或半迴鋒,欲右先左,欲左先右,其圓轉小至,好像可以【直來直往】,沒有圓轉一樣。無論練橫、豎、圓轉筆法,皆從逆向圓轉而行,圓轉而回。

 

  2. 筆筆中鋒及藏鋒,選筆用柔軟羊毫,運筆圓勁流暢,渾厚圓潤,刷勁沈拙,圓轉婉柔,韻致為尚。最好不需轉筆,或少用轉筆。篆尚筋書、尚婉通。不可過慢,又怕過急,其速拿捏恰當不易。優者為屋漏痕,轉折如折釵股。過

慢易如墨豬,過急則易乾枯或抛筋露骨。

 

貳.隸書筆法

 

一、蠶頭燕尾,以圓筆【蠶頭玉筋】的篆法開始,至尾巴時筆頓重,筆尖朝上,漸收筆使上平而下收鋒。隸書蠶頭(圓轉起筆)燕尾(加粗要變細尖收筆勢。筆法屬較為簡樸容易,但變化不窮較屬自由變化,需多看古碑才能明白

 

二、隸書筆末稍有三種,一為圓形迴轉收筆,一為燕尾,一為方筆。方筆二年內仍不要練。凡我所寫的方筆的起筆和收筆,你都應當改筆鋒為圓轉。隸書所有筆法沒有一定作法。左旋或右旋都有自由發揮的餘地。

 

三、練篆法可助隸法,但開始學篆,不易婉通,故常僵。篆書在圓轉的地方一定要圓接,但隸書在折角是二線合而不通,故若方若圓、半方半圓。篆在轉角是外圓而內圓,但隸法是二筆分開寫,所以成外圓內方現象。

 

參、金錯刀筆法(用於隸與草與魏碑楷書為主)

 

 金錯書用一筆三過之法,顫掣如鋸齒。當知抖筆(顫筆),是險筆、奇筆、生筆,也可能是呆筆、死筆、弱筆,其界線模糊。鑑賞者不能僅憑一筆定好壞,需識其全作品之筆墨、章法、神韻,才能定其優劣。

 

行書與草書筆法

 

1. 執筆初以豎直為主,用筆老辣者善於斜執筆。懸空使臂,不用腕則更加空靈,輕靈飄逸,以致心筆合一,進步會超快。注意勿燥,空靈而溫靜,乃為高明。

 

2. 運筆只有一招:【細變粗,再細尖】,不使甩出,空中緩停非停而起筆。橫或豎筆之末尾,都是由粗變細尖,是流暢性筆法,也是王羲之帖派的標準形式,這是書法之所以有美感所在之一。美感在於,一是流動之牽帶線(映帶線),二是線之頭尾都是由細變粗、由粗變細。細粗變化之能耐,就是輕功的功夫。這功夫不可能由肌肉力主導,而是神經所主導。唯有放鬆所有肌肉,才能練成。

 

3.    壓筆稍重,筆尖及筆末入鋒及出鋒,筆鋒細入細出才好。凡帖派行草書當求入鋒出鋒,八面出鋒,才能飄逸自在。注意使入筆和出筆的尖細部位更清楚細膩,且富彈性。

 

伍、楷書筆法

 

一、鍾繇與衛爍、王羲之筆法:與行書筆法同,運筆由細變粗,再細尖。不使甩動出鋒,空中緩停細尖。

 

二、唐朝楷書的基本筆法:

 

1橫法:口訣:【逆頓、橫、提、上、下、迴】。一般說法:【逆、頓、行筆、提、頓、迴】。【上】指移到橫線的最上邊緣頂尖端。【下】指移到橫線的最上邊緣頂尖端。【迴】指極微小的迴鋒,非長線迴鋒。橫有短橫、長橫、細變粗的短橫、粗變細的長橫、粗細粗的長橫(弧形)。但無論何種變化,【逆頓】筆法可省,其他筆法沒改。      

 

2、豎法口訣:【逆、頓、直、提、左、下、迴】。一般說法:【逆、頓、豎行筆、左提、頓、迴】,【左】指移到豎線的最左下邊緣頂尖端。【下】指移到豎線的最右下邊緣頂尖端。【迴】指極微小的迴鋒,非長線迴鋒。豎有短硻、長豎、細變粗的短豎、粗變細的懸針、粗細粗的垂露長豎變化中【逆頓】筆法可省,懸針時直縮變尖而直接起筆,其他筆法沒改。

 

3.撇法口訣:【逆、頓、直、彎、變細、尖、迴】

4.捺法口訣:【逆、頓、斜右下加粗、變細、迴】

5.折法口訣:【逆、頓、橫、提、移、下頓、筆斜右上、折左下】起先【逆、頓、橫】是橫線的筆法,後面是折法的口訣。筆斜右上是逆鋒的寫法。

 

6、鉤法口訣:【逆、頓、直、彎、漸粗、變細尖、微停或迴】

   鉤有七種,上鉤一種、左鉤三種、右鉤三種,可加變化成多種。

   鉤的重點在於鉤時側鋒筆法,也就是【變細尖】的三角形是怎麼寫成的,

   關鍵的話是:【筆尖在上左內側,筆腹在下右外側】順勢而出,例說明:【心、代、也】右鉤時,【筆尖在上左側,筆腹在下右側】右行筆。         【刀、到、永】左鉤時,【筆尖在上左側,筆腹在下右側】左行筆。

【宇】橫折鉤時,【筆尖在上左側,筆腹在下右側】左下行筆

 

7.點法口訣:【入筆細變粗、提、移、上、下、迴】

入筆時切口不夠銳利,因為你用了太多的逆筆回鋒。起筆時的逆筆要極少,甚至好像沒有一樣才是正確的。許多人的教法是逆筆迴鋒過多,以致筆意太鈍,這不是王羲之帖派的作法,而是清代人多學篆隸及顏體造成的錯誤。若看趙孟頫及董其昌的帖學,就可以知道這一點了。

 

三、顏真卿楷書筆法特殊處

 

1.凡鉤必先迴,再下行第二次筆觸鉤出。

.直豎鉤口訣:【逆、頓變粗、直行、末稍彎轉,廻提變細、再下行頓重鉤出】

2. 、凡點法必以篆法迴旋再下(多寶塔碑例外)。【起筆逆與收筆迴】的筆法,在顏體比其他楷書還明顯特殊許多,其他楷體【逆與迴】筆極小,甚至沒有,如鍾繇、王羲之等,但顏體特別以篆字筆法入楷書,所以成為顏體的專有筆法。其中起筆的逆筆,有時似有若無,有時很明顯,有時空中行筆有其意念,而實甚微小至完全沒有作出來,這是很明顯的篆意筆法。

 

六、小字法(約1.8* 1.8c m大小)

 

一、中小字的懸臂研習錄影

高一學生巧釩懸肘臨寫小行書

http://www.wretch.cc/video/ku4714poi&func=single&vid=6784964&o=time_d&p=2

 

二、提腕書寫法

 

今人都以靠肘提腕來書寫。善於用腕為佳。古人如王羲之是懸肘,輕靈用筆,使輕功達到高度的輕盈功夫,最容易達到書法的高境界輕功表顯。

1.    橫線以右手腕的右側骨尖為軸心左右廻旋, 橫刷而過, 平穩而毫無抖顫。這在刷筆中是最容易練習的線條。

2.    豎線線條要直而挺, 中不抖顫, 輕刷慢刷而過。豎畫刷筆,主要用拇食二指關節前半節的屈伸動作帶動後三指,前伸時,五指近乎直;縮回時,保持拇食二指之曲關節處外張,同時二指間成口字形(梯形)的伸縮;稍用腕俯下使筆桿上方向前傾斜。

3.善於用腕是關鍵功夫:以運腕旋轉練習要加強圓轉,常練右轉圈和左轉圈會可快速提昇程度。腕轉能力是小字運筆最妙的要訣。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要靠摺紙或劃線,那麼排列第一字整齊就太容易了。

我想您是寫無格線的宣紙吧!

當然,寫由右至左的傳統書法而言,

剛開始,要每行一字排列整齊並不容易,

甚至,請看一下王羲之的蘭亭序的第一字也是由右至左漸漸下降,

這是因為一直往左寫下去,沒有太多看右邊的緣故。

寫作品者,一般而言只會顧到文章內容和作品的變化,

顧到整理合一性,

對於排列是否每行第一字,不太用心的緣故,

所以歷代常有古作品,在橫列的作品中,

常與蘭亭序相同的現象,

既然如此,怕不一致,就摺下第一行的首字的上端橫線吧!

省下看不準的麻煩。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 重量平衡與變化:

重心:指字內的空間集中的中心。字若上緊下鬆,則重心偏低。字若上鬆疏下緊密,則重偏低。

筆劃短則輕,長則重,有鬆輕有緊重達於調合平衡,有細輕有粗重可達於調合平衡。每字的最後二筆,要靈活統合,使全字的重量平衡,成就完美的結束。

肆、攲側變化:橫線斜度多有靈變,線勢非平行乃為優質的靈動結構。多橫傾斜角度變化不齊,多豎歪斜度不可齊。隨意賦形,奇正相濟,變化非常豐富,以多姿多態來激起讀者的情緒,以強烈的如大小、精細、方圓、聚散、虛實等反差來組合自然生動的群體,尤其引起我們要注意的是敢於違反常規、出奇制勝、穿插奇險、妙趣橫生。

似奇反正、以奇為正  王羲之是【似欹反正】、【如斜而反直】的典範。蕭衍:【斜而復正,斷而還連。】

唐太宗贊訟欹側之美:【勢如斜而反直】或【似欹反正】,二者均贊右軍書法之美,抓住了右軍書藝形式美的重要特徵。

董其昌指出:【轉左側右,乃右軍字勢,所謂跡似奇而反正者。】

【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他推崇晉代右軍這種奇宕瀟灑的【新致】。

此變化,與【不可平正】原理完全脗合,歷代大書家如王羲之都反對【平正】。有深入認識,才會珍賞高貴的原則,如【空間移動】、【不平等分割】,卑視低賤的【平正】觀念,其實美術字是最卑賤的,因為【美術字】完全沒有書法結構藝術理念,它是機械字,完全沒有動態的書法觀。

 

伍、 不平等分割:如【日】字內有二空間,上小而下大。空間分割不可平均化,如:目、日、田、中、溝、井。

 就如,有古人說結構要【均間】:平均空間分割。此屬低層次分析。中上層次空間分析則應為不平等分割。【均間】不合【不可平正之原理】,所以僅在初階學習書法時用。

陸、空間移動變化: 這是藝術性變化能力的表現。這種奇妙變化的作用,出自於書家的靈思反應,如田、中等字,其中方格內的空間,就可以有不平等的分割,以顯出緊鬆聚散的變化。隨機變化,趣味無窮,我稱之為【空間移動】。

每次字內空間沒有一定形式,可隨機靈活移動。如:左大則右小,左小則右大。【空間移動性】的表達陳述高於【不平等分割】。【不平等分割】是靜態的形象,【空間移動性】是動態的分析。就如:

1.上部往左傾(),則下部右移(),使重心平衡。

2. 上部左低右高,下部左緊右開左高右低斜。
柒、樑柱形勢變化(或主勢支架交叉變化) (橫勢、豎勢和斜側勢的交叉變化) 一字中有有主橫勢的,有主豎勢的,更有一字中有同時橫勢和豎勢並存的,或豎勢與側勢交叉並存的,或橫勢與側交叉並存的。

捌、穿插參差變化:

古有【避就】或【避讓】,指左右上下內外互相插穿空間,巧妙密合,使空間有緊緻的諧調。

當一字中有左右兩片、上下多片等字形時,必然會互相穿插參差不交疊,留白時多時少,強化緊湊與宽鬆的空間變化,與上述之空間移動有關。上下穿插如:【鵝、奎、騰、春、譽、聲、麥、風、飛、黍、香、骨】,左右穿插如:【派、】,複雜穿插:齊、鼎、龜、龍、龠、黻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