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以晉唐為師用筆上強調靈動多變,鋒用八面,用筆爽利風神超邁在側鋒配合轉化中極見精妙,體勢欹側而生動,使轉映帶豐富而流暢。

 

壹、   八面出鋒的由來

米芾說:【寫大字...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

米芾稱:【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

 

 一、第一種說法:米芾曾說,唐人的書法只有一面, 我卻是八面出鋒

二、  第二種說法:後人稱讚他能【八面出鋒】。原來唐人無論轉筆、折筆、行筆時始終以筆鋒的一面觸紙,而米芾則能依著筆勢,不斷地用不同的筆鋒觸紙,使得書姿體態萬千,形成八面出鋒的藝術特點。用筆要能八面出鋒才利使轉,所謂【八面出鋒】,看似神秘其實很簡單,在草書、行書中是很普遍的現象。如【+】有四方面,【*】有四方面,合為八面。

  

貳、八面出鋒的意義

一、側鋒、藏鋒、中鋒隨心所欲地運用,變化筆端,淋漓盡致

所謂“八面出鋒”對照他的墨蹟,落筆如“刷”,側鋒、藏鋒、中鋒“隨心所欲”地運用,他用“‘三’字三畫異”表明他不滿足於用筆的平析和缺乏變化,力求在統一中“求異”。晚年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在正側、掩抑、向背、轉折、提按中形成飄逸俊邁的氣慨和風神,既沉著又痛快、令人神往。

二、中側並用,且相互轉換

米芾既善學古,又能創新,他的書法具有強烈的感情節奏,多以側鋒取勢,點顧盼,變化多端。偏愛側鋒刷書的米芾卻能八面出鋒,就說明他是善於中側互用,善於中側相互轉換,側鋒大師米芾並非是一側到底的。

參、近代日本書法教父--  楊守敬主張中鋒,認為【八面出鋒,始謂中鋒】

 楊守敬:【中鋒最宜善體會,非鋒在畫中之謂也。八面出鋒始謂之中鋒。用筆千古不易,天分高者自然暗合。貴邦人作字燼多合者,所以然無高棹多懸腕之故。我邦人受病多在此。此語大誤,八面出鋒,始謂中鋒,惟中故能八面出鋒,若非中則僅一二面矣,即如顏書易見。】其實,米芾擅長中側並用,善用側鋒。與楊守敬所言有極大差異存在。

 

 肆、 鋒勢齊備的米芾

他博采眾家,廣覽前賢,精研經典,追溯上古。

 

一、幼學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其中學褚最久

    米芾幼年便致力於學書,他自敍學書經過:【入學之理,在先寫壁,作字必懸手,鋒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學顏,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

 

二、學王羲之、王獻之、師宜官、及唐代李邕

  自敍文:【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鐘方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米芾“二王”功夫精深,其中,得力于王獻之的更多,後人稱讚他【天真超越于王獻之。】傳王獻之的《中秋帖》是米芾的臨本。綜觀米氏墨蹟,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把王獻之的風格更加發揚光大了。

 

三、學篆及竹簡書

 自敍文:【篆便受《詛楚文》、《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從這一段自述中看出,他是由淺入深,追溯上古,而且博采眾家,擇善而從。

 

四、寫過麻箋十萬,手不釋筆臨習古帖,為集古字

米友仁曾說他父親米芾:【珍藏晉唐真跡,無日不展於几上,手不釋筆臨習之,夜則置枕旁】。

米芾自云:【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又說【平生寫過麻箋十萬】。

 

五、被稱讚詞

   蘇東坡稱讚他:【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于鍾、王並行。】米芾用筆沉著飛動,深得王獻之之法,尤能擅變。“沉著”是成竹在胸,下筆凝重而有分量;“痛快”是隨意揮灑、筆墨淋漓而又有神采,因此我們在學“米”時必須注意和諧地處理這一對矛盾。

  王文治(論書絕句):【天姿淩鑠未須誇,集古終能自成家,一掃二王非妄語,只應釀蜜不留花。】

  黃庭堅:【如快劍砍陣、強駑千里。】

  明代董其昌認為其書應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東坡之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