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筆轉與否,至今看法紛紜,

一、轉筆作法

實行者:鄧石如、劉墉、何紹基、張裕釗、沈曾植、柳怡徵、馬叙倫、王遽常、林散之等 

轉筆者很多,大都是在篆書或隸書的轉折處,

鄧石如所創:【管隨指轉】(即執筆運指、行筆絞鋒)

劉墉:【左右盤辟、管隨指轉】,

何紹基所創的回腕法中,也融進了鄧石如的筆法,

張裕釗自述其用筆:【名指用力,指能轉筆,落紙輕,注墨辣,發鋒遠、收鋒密、出鋒烈。】

沈曾植運筆如飛,側管轉指,頗師包世臣。

現代的書法家柳怡徵、馬叙倫、王遽常、林散之也受鄧石如筆法影響。

也有在大波折處,使一波三折的作用明顯更為加強。

 

二、不轉筆,改用腕轉

不用轉筆者,可以腕轉使筆毛也能產生轉的作用,

這與利甪側筆,使側鋒更明顯加強,是同樣的道理。

 

三、不轉筆,也不轉腕

以心御筆,心筆合一,心到筆到,

心使筆毛轉,這是大書家常用的方法。

但也有其他書家持不同看法。

轉不轉筆,在於各人的善長與運用,沒有一定法則和定論。

 

衄鋒不轉筆、挫鋒趯鋒以運腕(轉腕)不轉筆為佳 衄鋒:回鋒時不提筆轉向,而是行筆至點畫終端時,立時逆鋒回筆收勢。故,形態稜嶒緊峭,如斬釘截鐵,風格峻拔,如吳昌碩的用筆。

挫鋒: 在橫折鉤及趯筆中最多用。在轉角或趯鉤處,應先提筆再轉腕下按頓筆(力度適中),再提筆順勢轉鋒改變行筆方向。

趯鋒:是豎鉤時的筆法,與挫鋒同筆法。
有些人在魏碑楷書的挫鋒及趯鋒上用了轉腕加上轉筆,我雖然不喜歡, 但還不敢說不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