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水墨是字的血液,墨法有【濃淡乾濕燥潤沈浮】之分別外,還有滲墨、枯墨、湮墨及飛白之講究。使書法作品有更多創作上產生風格獨特的新意,在神采上求更大更多的變化。總之,墨色變化對字的形質氣韻有很大的影響。

墨法分析如下:

一、   濃欲其活,淡欲其

清周星蓮說:【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濡然大筆何淋漓】……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淹無生氣矣。】

二、   篆隸楷行草之墨法有別

宋姜夔的續書譜中說:【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潤燥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

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

寫篆隸時墨宜於濃,如所謂【堆墨八分】就是指隸書的筆畫肥厚,墨濃如堆。寫楷要墨色一致,乾濕燥潤接近一致,變化不可過大。寫行草則燥潤相參,互相作用奇變幻化。

三、   濃淡之別

墨色濃、乾、燥,則容易表現陽剛之美,顯出堅實,厚重、險峭的質感。

墨色淡、濕、潤則易于表現陰柔之美,顯出空靈、幽深的質感。雖有些古人對淡墨、濕墨有鄙薄之詞,但仍不乏大膽使用墨色變化的大書家。

濃墨用得雄強者,如鄧石如、吳昌碩、劉墉、沙孟海等人。淡墨用得透逸者如:明董其昌、清王文治等人。  

論世稱【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的劉墉和王文治。

清劉墉用筆墨濃稠厚,光亮如漆,意味含蓄,深週古淡,以拙取勝。加以著重【計白當墨】與粗細對應,遲迅交替,疏密變化,使之錯落有致,自然流暢,氣韻生動。

王文治喜用長鋒羊毫和青黑色淡墨,與他天然透逸的書風表裡相成,形成蕭疏秀媚、穩逸溫雅、骨格清纖的獨特書風。碑學者評其輕佻薄艷,略傷偏媚,是過度的評語。

四、   湮墨、滲墨之變化

湮墨是墨中加大的水,任其湮漫。

滲墨是字之墨跡從上張紙滲過到下張紙的墨跡。

浮墨被大多書家認為不好,清包世臣認為浮墨之墨色出於紙上,皆不足為書。

五、   枯墨與飛白

飛白書雖始創於漢代蔡邕,但當時是隸書時代所以仍為少用枯墨是險筆,只有善用於筆法輕功者才能妙用。歷代用枯墨者多為行草高手,如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顏真卿的【祭姪文稿】,懷素的【自序帖】都有大量的飛白,讓人有橫風斜雨、落紙雲煙、縱橫揮洒、淋漓快目的奇特藝術感受,歷代對此都有很高的評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