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篆隸草行楷各體有一定的次

 

序嗎?我答:沒有一定。但因各人

 

的好惡來作選擇,評述如下:

 

1.    若依歷史次序言,當先學篆隸,後學草行楷。

  

2.    依安靜放鬆的程度而言,或依容易度言,也是

 

先學篆隸,次學草行,後學楷。因為楷法繁多,

 

是比較難學的,所以應當放在最後學。

 

3.    若依心情的舒快來學習言,先學草行最為暢

 

快,次之為篆隸,楷當為最後學。

 

4.    依下紮實的功力基礎言,當以楷書為先,篆隸

 

次之,行草列為最後

 

壹、不必先學楷的理由

 

一、歷代傳承的次序是篆隸草行

 

楷,依傳承論當先學楷

 

二、古人先工於楷書,是為了紮實

 

的運筆和結構的功力

 

趙構《翰墨志》【士於書法,必先學正書,以八法皆備,不相附麗】

梁讞《評書帖》:【學書宜先工楷,次作行草。學書如窮經,宜先博涉,然後返約】

曹勳論書【學書之法,先須楷法嚴正,得筆之意】

明末張萱在《題趙吳興小楷唐人絕句》:【初學臨池,宜先工楷。此帖以楷兼行,欲工楷者不宜學也。楷之法最上歐陽信本九成宮帖……不能楷而先行,是嬰兒學步,尚未循牆,遽欲超矩,有不僕者否矣。】

 

三、現代人學書法重在涵養與藝術,對

 

基本功不需那麼強調,所以可先篆隸

 

書,大書家蘇東坡雖主張先學楷,但他所學

 

楷是以鍾王為主,顏體為輔,不是唐朝的歐

 

陽詢等類的嚴峻書體。

 

 貳、如何學楷才容易學好行草書   

    三國以後,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楷書有南北之不同,南方的楷書是行寫法,而北方是正寫法。書體上成了魏書與行書的對峙。魏書不利於寫行書。而南方的楷書與行書的筆法完全吻合。

    楷書大致有鍾繇、王羲之楷書、魏楷、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包涵薛稷、薛曜)、顏真卿、元朝趙孟頫、明朝文徵明等之大書家為後世臨摹對象。

一、    楷書大多先學唐楷碑,筆法方折多,

 

或篆法多,所以難能流暢行筆 

    宋米芾提出【石刻不可學,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之說,這是因為北朝留下大量魏碑,而唐朝的唐楷也留下大量唐碑,都有筆法上的失真及刻勵的過失。以致遠離了鍾繇及王羲之等意態瀟灑、神韻靈動的筆法。

   歐陽詢書法繼承北魏、北齊的筆法,瘦硬勁健、稜角分明,勁險刻勵,森森然如武庫矛戟。凡學歐者,筆法方厲堅澀,再而學行者則必難以流暢。而且,宋薑夔的續書譜用筆中雲:【歐陽率更結體太拘。】也就是形體僵化,所以學歐體者,則不利學習結構卓約舒爽、風神超逸的行書。

唐碑中分三類,一為方稜筆法為主的歐柳,一為溫潤筆法為主的虞褚,一為篆法為主的顏體。在歐陽詢的領率之下,唐碑以嚴峻為主流,歷代學唐楷大都以歐柳為主軸,學顏者次之,學虞褚者再次之。學歐顏之類者既已成多數局面,故而大概來說,學唐楷者難以學行書。其原因需下列補充。

二、    學鍾繇與王羲之楷書者容易寫行書 

鍾繇(西元151-230)是帖派第一位大師,隸行草皆精,楷書更是妙絕。唐代張懷瓘的書斷:【大傅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都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宣和書譜雲:【鍾繇{賀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

三、    學虞世南、褚遂良楷書者容易學行書。 

  由於虞世南和褚遂良都是以順鋒的入鋒筆法下筆,收筆時也是順鋒收勢,與歐柳顏的逆筆迴鋒不同。他們都謹守王羲之的法度,所以與王羲之的行書筆完全相合,因此,學虞褚楷書者容易學好行書。

綜和以上得知,唐楷中的歐顏柳筆法與鍾繇、王羲之不同,而虞褚與鍾王筆法相同,所以學虞褚楷書者容易學行書。

四、    為何歐顏柳等唐代名家會遠離鍾王書法運筆傳承 

由於歐陽詢筆勢險勁,乃學隋代名碑如董美人、龍藏寺碑,其筆法險峻、形態嚴整、行距疏離,故遠離鍾繇、王羲之的傳承。這傳承由隋智永、唐虞世南、褚遂良、宋四家、元趙孟頫、鮮于樞、明代各大家所接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