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成語出自

˙張彥遠˙法書要錄˙˙晉.王羲之〈題 衛 夫人筆陣圖後〉:【昔宋翼常作此書,是鍾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

 

唐代韋續《書訣墨藪》:【每畫一波三折筆】來形容宋翼的書法。

 

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鑒》載:【宋代唐希雅學南唐後主李煜金錯刀書,有一筆三過之法,雖若甚瘦,而風神有餘】。

 

明代豐坊《書訣》載:【鍾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

 

貳、沈尹默解析【折】字的意義

 

沈尹默先生對顏真卿《述張旭筆法十二意》所作的解讀。顏真卿的文章

【又曰:「輕謂曲折,子知之乎?」曰:「豈不謂鉤筆轉角,折鋒輕過,亦謂轉角為暗過之謂乎?」長史曰:「然。」    

 

「曲折」,蕭衍文中作「屈」,是一樣的意義。真卿答以「鉤筆轉角,折鋒輕過」。字的筆畫轉角處,筆鋒必是由左向右,再折而下行,當它要到轉角處時,筆鋒若不回顧而仍順行,則無力而失勢,故鋒必須折,就是使鋒尖略顧左而向右,轉而下行。《九勢》轉筆條的「宜左右回顧」,就是這個道理。何以要輕,不輕則節目易於孤露,便不好看。暗過就是輕過,含有筆鋒隱藏的意思。

 

參、漢隸及魏碑楷書常用一筆三過折法

 

清朝人對漢隸與魏碑的筆法練習,常用筆顫掣波發筆道。筆法以走走停停書寫,切勿故意抖顫,反成拘攣僵化。

     隸書在用筆與字體上需多求曲意,用筆曲意盛,則形體隨之變化萬千,造形勢態多變,例如石門銘,臨之則用筆曲折百態,是用筆之絕佳學習的對象。方圓並用、曲意流轉,側鋒多。善用方筆者,行筆戰掣緩行,從斧鑿、風蝕雨沏中得自然參悟。其澀筆緩行,有如老樹盤根,展現飽風霜後散發頑強生命力,表現方剛勁拔的神采。學習開始當稍練之,不可多,一月一次即可,多則易拘攣成習。

 

《談薈》:【南唐李後主(煜)善書,作顫筆摎曲之伏,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

《宣和書譜》:【後主又用金錯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為一格法。後主金錯刀書用一筆三過之法,晚年變而為畫,故顫掣乃如書法。】

 

 

肆、其他說法意思接近

 

說法一: 落筆藏鋒為第一折;提筆轉鋒頓挫引筆為第二折;回鋒收筆為第三折。作書忌順筆平拖,而點畫經過三折,始能圓滿渾成。

 

說法二:每畫一波,常三過折筆的意思;【收縮】,即北宋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說之略稱。

運筆切忌直來直去,缺乏內含。

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曾舉例:【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若徑以直來直去為法,不從事於支積節累,則大謬矣!】

 

說法三:波指書法中的捺筆,折指轉換筆鋒方向。

【一波三折】就是每一捺都要轉換筆鋒方向三次,意謂字體的筆畫曲折多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