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署名alex176者說:

【「內」字到底是入此門稱「內」,還是人在門內稱「內」。我看了許多古人寫的「內」,如眾多魏碑、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米芾、沈尹默、張即之……,他們的內字寫法是都是裏面寫一個人,到目前好像只有一個人,就是明代王鐸,他的寫法即是今時正體字「內」的寫法,即便是清代鄭板橋,以至民初王壯為、沈尹默,他們二人的寫法也是古人之寫法,此點我實在大惑不解,何以今日之「內」之正體字,是這般寫法!

 

余回答如下:

 

一、古書家不太考古

古人中大部分的書法家,沒有依據造字緣由而自創字形,所以在大小篆中,變創字體極多極廣,但也因此,書法才有創意的可能,否則書法如何從大篆中的得到大變化大創意呢!光是大篆的字體就是大創特創了,常有一個有可以有數百種寫法,一字就有數百變了。所以,不要太拘泥於【字要寫得對】,只追求太對的人,是無法多有創意的。

 

二、也有少數復古的大師,寫法也不同   在內字之中,獨有【王鐸】一人寫成【入】字,是因為他對文字的來龍去脈,特有學習與追究。就如,他常在楷書中,以大篆的形體來寫楷字,這與同一時期的【傅山】是同樣的追求復古的心態。傅山在楷書上有復古風,寫【鍾繇】形體,而鍾繇是第一位帖派大師,也是王羲之楷書的前數代師祖。傅山與王鐸二人都常在楷書中,寫出大篆形體,二人都寫自由多變楷書體,不受時人的拘束。

 

三、書法是追求創意,而非追求正確   總之,書法不可太追求正確,而是追求創意。一般人以為正確才好,與藝術家的腦袋是不一樣的。就以著名大書家而論,王羲之的蘭亭序錯字與漏字共十個字,而顏真卿的祭姪文稿,因是草稿,到處塗改繞圈,添加文字在旁邊。又如懷素的狂草,美不勝收,但錯字連篇, 許多寫法更是古人中前所未見,以上,都足以可證明,書法的大巨作是不照正不正確, 錯字改字塗字都可以,藝術是不太管對錯的。大家說好說棒,就可以了。

 

四、【入】、【人】二字的推變

  要追的話,楷書是隸書演變而來,隸又從篆而來,觀看隸書的【內】字寫法,照其形而寫, 不就是很接近內中有【人】嗎?篆書的入字形態,很像楷書的人字。而且,篆書的人字,反而很像楷書的入字。為何?   以【人】字為例,篆字本來像【入】字,但在2000年前的隸書時期就定下來,改寫成得像【人】字。而【入】字,在篆字本來像【人】字,同樣的,在隸書時期卻改寫成像【入】字。可以猜想,是為了與【人】字有所區別之故。

    此外,要追根究底的話,還會沒完沒了。【入】在上頭的字,有【全、俞】等字,但隸和楷字,全寫得像【人】字。但以篆字的形狀來說,【全、俞】二字的上頭篆書,本來的確很像【人】。反而完全不像現在楷書的【入】字形。

 

    另外【今、命、合、會】等字,上頭不是【入】,也不是【人】,但都寫【人】的樣子。而【俎、來】的裡面都寫成有二個【人】字,但本來也都不是【人】字。

 

    總之追究太多,實在沒有任何意義。只能說,太多餘了。積久成習,禮俗依舊,慣用一般風氣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