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閣及翰林院中,官僚大都繕寫這種書體,所以叫「台閣體」或「館閣體」。

 

 

壹、台閣體過求平正

 

一、首先孫對庭《書譜》中所提出的【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其中險絕指的是【筆法與筆勢】上的險絕,若擴大解釋到章法上的變化也可以。其【復歸平正】,是在變化中的統一。

 

    就如趙孟頫的楷書和王羲之的行書,就明顯是無窮化之後的和諧統一。因為趙孟頫的楷字,如【汲黯傳】純熟精美,但過於和諧一致,所以成為明初【台閣體】老祖宗。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二、元代傳趙孟頫書法者,第一位是俞和,他早年得趙孟頫(12541322)親授,故書法逼似趙字。形神俱肖,後人常以其字,冒為趙書。深得趙松雪筆意,而圭角稍露,比之松雪,正如獻之之於羲之也。

 

貳、台閣體盛行於明至清

 

明初書法陷於【台閣體】泥沼。工小楷的宋潦。沈度與沈粲二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於是書壇【一字萬同】,於是【台閣體】盛行。

 

「台閣體」是一種官方書體,他的起源自明初受元代大書家趙孟頫的影響,明初沈度沈粲二兄弟的小楷,深獲明成祖推崇,由於書寫整齊平穩,與當初科舉制度相適應。因此在明、清的考試皆以此體書寫。其基本要求是,寫得烏黑,方正,大小如一,尤其當時館閣及翰林院中,官僚大都繕寫這種書體,所以叫「台閣體」或「館閣體」。

 

在清初期間乾隆皇帝更極力提倡及明代董其昌書風受康熙皇帝喜愛,在政治與社會趨向影響下,形成這種書體,當時的讀書人為迎合考試制度,不得不專習「館閣體」。

 

但在乾隆後期,由於書法受南北書論的衝擊下,而改變持續的風尚,以後文人在求得功名後,便轉寫富藝術風格的書體,不過這種現象,在咸豐年代後已不再盛行。

 

所以「館閣體」,在現代亦因制度書寫與工具的改變,不被人採用與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群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